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7篇 |
免费 | 499篇 |
国内免费 | 25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480篇 |
航天技术 | 216篇 |
综合类 | 227篇 |
航天 | 3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86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89篇 |
2014年 | 104篇 |
2013年 | 74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91篇 |
2008年 | 98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粗糙带对某型号飞机简化模型机头流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洞中应用染色液流动显示技术对某型号飞机简化模型机头流态进行了研究,详细观察了机头两侧粗糙带和只字型粗糙带对机头流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风洞实验所得力矩曲线受雷诺数影响大的攻角范围与机头涡破裂后打在座舱上的攻角及机头涡在座舱前严重掺混的攻角相联系.水洞实验中,来流速度为20cm/s、粗糙高度为0.8mm时流态随攻角的变化规律可用来解释风洞实验结果中力矩曲线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792.
793.
以焊接件和工作台在外压力作用下的接触为约束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外压力大小、作用宽度和作用位置对焊接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使焊接件远离焊缝部位残余变形最大的临界外压力pcr和临界外压力作用宽度Wcr,当外压力p《pcr时,焊接残余变形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外压力p》pcr时,焊接残余变形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当作用宽度W《Wcr时,残余变形随作用宽度的增加而增大;当作用宽度W》Wcr时,残余变形随作用宽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94.
795.
796.
797.
近年来高速直升机的方案日新月异、屈出不穷。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案都要解决导致直升机不能飞得更快的根本原因--气流分布的不对称性所造成的气流分离及激波问题。目前大多数高速方案都采用升力转移来解决这一问题,即从直升机模式由旋翼承担升力过渡到固定翼飞机模式由机翼承担升图示 。本文利用自转状态在相同临界迎角下可以承担更多升力的特点,提出将自转引入升力转移的过程中,并建立了速度与桨盘迎角的关系,研究了从正常直升机模态进入自转状态时的进入速度与桨盘迎角。通过算例说明将自转状态作为升力转移的过渡状态,可以达到减小机翼面积,从而降低机体重量,减小阻力的目的,并证明自转状态应用于升力转移过程中是实际可行的良好方案。 相似文献
798.
纳秒脉冲等离子体分离流控制频率优化及涡运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纳秒脉冲驱动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应用到NASA SC(2)-0712翼型上,在迎角分别为15°和20°时,开展了在不同雷诺数下的分离流动控制研究。通过模型表面静压测量,得到了不同激励频率下的分离流动控制效果。对翼型表面压力进行分布积分,得到了在不同雷诺数和激励频率下的升力系数,表明分离流的控制效果有一个较宽的激励频率范围,只要激励频率落在相应的频带范围内,均能实现有效的分离抑制。流动显示结果表明,分离流的控制在瞬时表现为放电后可形成大尺度旋涡拟序结构。旋涡的周期性产生、运动和演化造成了分离剪切流动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促进了高/低速气流的动态掺混。 相似文献
799.
周向布局对高负荷串列叶栅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不同周向布局下串列叶栅各排性能变化的机理,按扩压因子大小分布设计了一系列串列叶栅,每组串列叶栅进行6种周向布局计算分析;而后对一组串列叶栅前后排叶片积叠轴分别进行了弯曲处理,研究沿展向非均匀周向布局对串列叶栅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周向布局可以改变叶栅通道扩张规律从而改变流场压力分布。随着周向偏距增大,前排负荷增加,后排负荷降低。增大周向偏距可减小串列叶栅前后排损失,T5算例中80%周向偏距方案相对原型损失减少51.3%。前排叶栅决定了串列叶栅可用攻角范围,并且随着周向偏距增大,串列叶栅的可用正攻角增加。随着周向偏距增大,后排叶片端区分离会减小。串列叶栅整体正弯减小14.5%的总压损失系数。采用单独前排反弯或者单独后排正弯分别减小了15.6%和55.2%的总压损失。 相似文献
800.
本文研究了在静止扩压环形叶栅中如何实现非定常自然流型(UNFT)向非定常耦合流型(UCFT)的转变,以及耦合流型对轴流压气机能带来多大的时均性能提高。在环形叶栅台上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当以一定方式实现非定常耦合流型后,其分离旋涡缩小,流场中涡量减小,流动损失下降,时均性能有较大幅度提高。实验中将常规的气动感头测量和小惯性热线风速仪测量以及数字式PIV瞬态场测量技术相结合,来获得非定常两代流型的流动图案和时均性能及其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