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0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32篇
航空   563篇
航天技术   276篇
综合类   89篇
航天   2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研究了平行构型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DGcMG)的操纵律.分析平行构型DGCMG系统奇异情况及控制特点,在此基础上给出角分布操纵律的设计思想及具体形式.从解决奇异问题等方面,对其性能进行分析.针对无法逃离奇异的不足和角分布运动的权重系数动态变化的需要,改进其外框架角速率指令并仿真验证改进后性能.  相似文献   
962.
陀螺加速度计的外环干扰力矩包括仪表外环轴的摩擦力矩和交叉轴加速度引起的交变力矩.本文分析了引起陀螺加速度计外环干扰力矩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三轴台与陀螺加速度计构成闭环伺服系统分离陀螺加速度计外环干扰力矩试验方法,设计了自动增益补偿电路、增益匹配电路和稳定闭环投入电路,并成功地将三轴台伺服陀螺加速度计系统投入运行,完成了...  相似文献   
963.
冗余SGCMG系统非奇异逆运动学闭环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忠  吴宏鑫 《航天控制》1998,16(3):8-16
为进一步简化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SGCMG)系统逆运动学的求解,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冗余机械臂逆运动学闭环求解方法引入到SGCMG系统中来,并在闭环求解过程中,施加非奇异条件,即得到冗余SGCMG系统非奇异逆运动学闭环解。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得到逆运动学的非奇异解,且可通过选择适当的增益阵,控制算法的收敛速度。而且由于此种方法不用计算Jacobi矩阵的伪逆,而是代之以Jacobi阵的转置,大大简化了计算量,适于实时实现。对金字塔构形的4-SGCMG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上述算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64.
介绍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用步进电机力矩加载系统的设计,描述了以磁粉制动器为加载核心的电机力矩加载系统的结构和硬件、软件设计方案,重点描述了力矩加载系统的模糊PI控制算法,将PI控制参数进行了模糊化和解模糊处理,制定了模糊推理规则,实现了力矩加载系统PI控制参数的动态调整,提高了步进电机力矩加载系统的加载精度。实际应用证明:研发的电机力矩加载系统实现了对液氧/煤油发动机用电机的模拟加载和电机参数的测量,满足了电机的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965.
大型三轴气浮台转动惯量和干扰力矩高精度联合辨识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三轴气浮台对遥感卫星进行载荷平台一体化全系统闭环物理仿真,可模拟卫星在轨运行时的动力学特性,验证整星在轨状态下的姿控特性和相机成像特性等。高精度辨识气浮台转动惯量和综合干扰力矩为三轴气浮台质量特性调整及量化评估整星级试验性能提供重要参数。文章提出一种新的大型三轴气浮台转动惯量和干扰力矩联合辨识技术,通过台上飞轮对三轴施加激励作用,利用激光陀螺等姿态测量数据实现对台体惯量矩阵和干扰力矩的高精度联合辨识。与传统辨识方法不同,该技术仅利用本体角速度信息,不需要角加速度信息,避免了角速度微分引起的噪声放大,将转动惯量辨识相对误差控制在3.5%以内,气浮系统综合干扰力矩优于0.003 N·m,满足了高精度参数辨识需求。  相似文献   
966.
头部和后体对钝头体侧向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钝头体大迎角飞行时会出现随机的非对称流动现象,引起不确定的较大侧向力,进而使其偏离运行轨道。通过在钝头体头部施加人工扰动块可以固定其大迎角下的非对称流场结构,得到确定的侧向力,以利于改善钝头体的大迎角飞行特性及机动性。本文讨论了在头部人工扰动块主控流场结构的基础上,模型后体对侧向力影响的存在性问题,在迎角为50°、雷诺数为1.54×105的条件下,利用实验对周向角为90°和270°、子午角为10°的扰动位置的球形扰动主控下的侧向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钝头体大迎角下的非对称流动结构在头部主控的基础上,后体对非对称流动的影响不会消失,且其为影响头部扰动主控作用的重要因素。尽管模型后体的影响不会改变钝头体头部对于流场结构的主控地位,但会影响头部扰动控制的精准程度。所以在通过钝头体头部施加扰动进而得到确定的侧向力的同时,还需要减小模型后体对流场的影响,对其结构和加工质量进行优化,以更好地通过人工扰动主控流场结构。  相似文献   
967.
航空发动机主轴承径向游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发动机主轴承装配和工作特点,建立了用于发动机主轴承热态工作条件下的径向游隙分析模型,分析了轴承内外环配合参数、轴承内外环锁紧螺母拧紧力矩、发动机转速、轴承工作温度和中介支承结构形式等参数对轴承径向游隙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轴承的装配工艺和工况对其几何参数的影响较大,设计时应注意轴承的装配工艺参数、发动机工况参数、润滑参数、轴承几何参数和机械性能等相关参数的合理匹配,以提高轴承寿命,保证发动机稳定运转。  相似文献   
968.
改善航天器反作用轮扰动实验模型参数的辨识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反作用轮系统是影响航天器姿控系统精度的主要扰动源之一.建立反作用轮扰动模型的目的是预测扰动对航天器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和隔离系统.基于反作用轮的扰动实验模型,通过对反作用轮扰动实验数据的分析,确定出反作用轮扰动实验模型中的参数:谐波数和幅值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量补偿法,最后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谐波数的辨识精度不超过0.04%,当采用振幅谱法计算幅值系数时,误差高达15.5%;而用能量补偿法,其幅值系数的精度不超过1.1%.可见能量补偿法提高了幅值系数的辨识精度.本文研究为改善航天器姿态控制精度和稳定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69.
无扩口导管的管套损伤故障会对导管连接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管套机械损伤特点以及损伤部位的金相、理论分析,得出导致故障的原因为拧紧力矩过大,重复性装配试验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由此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70.
基于TIMED/SABER 2002—2018年大气密度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20~80 km大气密度扰动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热环境的影响。根据驻点热流估算方法给出的大气密度变化量与热流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定性和定量分析了不同月份大气密度相对变化量引起的热流变化量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SABER大气密度月年均值计算的热流相对USSA76在夏季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偏高,在冬季半球偏低。在夏季半球高纬度地区约80 km附近存在热流增量的极大值,南半球夏季的极大值高于北半球夏季,尤其在南半球1月份,热流偏高可达32.2%。在经度方向,热流分布在夏季半球差异较小,冬季半球差异较大;考虑真实大气中存在的扰动时,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夏季80 km附近,SABER大气密度预测的热流分别比USSA76偏高可达40.7%和36.6%。在经度方向,大气扰动引起的热流经向分布差异显著。在飞行器设计时,大气扰动的影响不能忽略;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应避免在夏季穿越南半球和北半球,规避热流增加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