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7篇 |
免费 | 311篇 |
国内免费 | 20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72篇 |
航天技术 | 233篇 |
综合类 | 160篇 |
航天 | 4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97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95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79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针对微小型飞行器安装空间小、承载能力弱的特点,提出一种“T”型结构的微惯性测量单元(MIMU)系统设计方法,采用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新一代微型惯性器件,在深入分析MIMU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加工了“T”型支撑结构并组成了实际系统。该MIMU系统充分利用了空间,大大地减小了体积和重量。有限元分析表明:该MIMU力学性能较高,所研制的实际系统实现了微小型飞行器的自主飞行,各性能参数满足要求,是一款适用于微小型飞行器的MIMU。 相似文献
672.
姚智奇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21,57(1):5-8
为研究横向沟槽微织构的制备对刀具应力和应变的影响,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针对横向沟槽微织构形式,进行了刀具结构强度的仿真。同时,研究了不同横向沟槽微织构参数对球头铣刀结构强度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673.
CeO2纳米粒子的自组装结构合成、表征及催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微乳液方法(以AOT为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合成了叶脉状结构的CeO2(氧化铈)纳米粒子;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括展X射线精细结构(EXAFS)对其进行了研究表征;并对其催化特性进行了测试. XRD结果表明CeO2纳米粒子为立方面心结构;EXAFS结果表明与体相CeO2微粒相比,Ce-O键长变长,Ce原子周围O原子配位数降低;催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体相材料,CeO2纳米微粒的催化分解H2O2的活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74.
675.
676.
677.
678.
因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锂空气电池在航空航天、电动汽车等领域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目前的性能仍与实际使用需求有较大的差距。本文旨在开发具有双功能催化作用的正极催化剂以提升锂空气电池的性能。采用简易的一步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花状结构的SnS_2微球,并首次探究了其作为可充锂空气电池正极催化剂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花状SnS_2微球对锂空气电池的正极过程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大大改善了以其为催化剂的锂空气电池的综合性能,证明SnS_2是一种有潜力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锂空气电池用催化剂材料。 相似文献
679.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以石墨相氮化碳(g–C3N4)为氮源和碳源,原位制备了Ti(C,N)/TC4复合材料。通过改变g–C3N4添加量,制备出不同Ti(C,N)含量的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结构、硬度和摩擦性能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原位制备出的Ti(C,N)呈颗粒状,整体呈网格状分布,且与基体界面结合良好。随着g–C3N4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硬度不断提升,耐磨性能先提升后降低。综合评估硬度与摩擦性能,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g–C3N4时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优秀的耐磨性能,硬度为627.68HV,与纯TC4钛合金烧结试样相比提升了44.4%,摩擦系数与磨损量分别为0.2608与0.056 mm3,相较于纯TC4烧结试样性能分别提升了29.3%与61.6%。 相似文献
680.
以前的微放电现象分析试验文章主要集中在对各种材料的微放电机理及处理方法的研究上。本文试图从时域角度对微放电产生的基本条件-多路信号的合成包络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有助于对微放电现象的进一步理解,并对部件的微放电试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