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航天技术   21篇
航天   4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该文从遥感、气象、防灾减灾、导航定位、通信等领域概要回顾了2000年中国卫星应用取得的进展和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
<正> 本世纪90年代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再翻一番,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依靠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同时,要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要注意开发和应用具有宏观作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卫星系统就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宏观作用的先进技术。由于卫星覆盖面大,全国各地都可充分应用卫星的信息,  相似文献   
23.
宝瓶座/科学应用卫星-D(Aquarius/SAC—D,以下简称“宝瓶座”)于2011年6月10日由德尔他一2运载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开始执行其观测全球海洋表面盐分、研究海洋环流的使命。该卫星将运行在657ktn高的太阳同步轨道,每7天完成1次覆盖全球的观测任务。  相似文献   
24.
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的主力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走过了它第三十五个光辉的春秋。  相似文献   
25.
在空间科学与应用有效载荷系统发射前阶段,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系统电测试,通常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开展有效载荷系统的自动化测试和远程测试的研究,有利于国际合作,加快有效载荷系统的研制进程,提高测试效率,缩短测试时间,降低测试成本。本文采用INTERNET开放体系架构对空间科学与应用有效载荷系统远程电测试方案、系统软件、测试安全以及无线局域网和无线接入测试环境等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6.
孙自法 《中国航天》2005,(11):22-22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两大系统的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后向媒体发布信息说,中国航天科技的未来发展有两个突破方向:一是火箭技术,即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研制;二是空间技术,即研制高可靠、长寿命的应用卫星。新一代运载火箭是使用液氢、液氧、煤油等无毒、无污染推进剂,采用模块组合方式覆盖不同轨道、各种运载能力的完整的火箭型谱,可满足中国未来20至30年内航天发展对系列运载火箭的需求。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芯级直径为5米,并捆绑有不同组合的3.35米和2.25米直径助推器,采用模块…  相似文献   
27.
回顾了中国卫星技术的发展历史,概述了窨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项域的应用现状,展望了中国卫星及其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8.
孙宏金 《航天》2010,(4):36-38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各类应用卫星的序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方红一号这个生机勃发的嫩芽,已长成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29.
张娟娟 《中国航天》2010,(10):37-38
<正>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火箭成为我国发射国内国外各类应用卫星的主推产品,承担着国内民用、商业及国外卫星艰巨而繁重的发射任  相似文献   
30.
应用卫星无论是在国民经济领域还是在军事方面,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巨大的帮助作用,但其技术更为复杂,且价格昂贵。世界第三中国最早研制的应用卫星是返回式卫星。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是从1966年开始的。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