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0篇 |
免费 | 170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72篇 |
航天技术 | 214篇 |
综合类 | 96篇 |
航天 | 3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41.
42.
近年来,地球气候反常,灾变频传,地球末日之说造成人心惶惶。2010年8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就非常罕见地发出警告,地球可能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而且就在3年后,即2013年。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了对太阳的观测和研究,尤其是更加重视对太阳观测卫星和太阳探测器的研制和应用,因为它们可以不受大气层干扰,对太阳进行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以便采取有效对策。为了更好地了解太阳,特别是攻克有关太阳的重要难题,俄罗斯和美国在2010年纷纷提出要研制和发射能近距离探测太阳大气层的太阳探测器计划,这将使人类对太阳的认识在技术手段和研究深度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且颇有竞争、竞赛的味道,因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43.
据2005年9月9日报道,美国空军实验卫星系统-11(XSS-11)成功完成了一系列轨道交会机动。试验都是围绕着“人牛怪”(Minotaur)火箭(该火箭在4月发射了XSS-11卫星)抛掉的上面级进行的。该项目经理称,7月末XSS-11卫星首次在距离Minotaur火箭上面级1.6km的位置与其进行交会,此后又进行了几次交会,以后的交会距离最近将达到0.5km。 相似文献
44.
45.
46.
某型高级教练机在试飞中,出现空地通讯距离不满足战技指标要求的问题。经过分析发现,由于超短波电台天线作为单极天线,其安装布局未满足天线本身要求,即接地面尺寸过小、近场区环境复杂等,导致天线辐射性能受到影响。本文对天线阻抗和方向性系数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根据飞机情况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47.
舰载机偏中心定位弹射起飞弹射杆载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舰载机偏中心定位,建立了六自由度弹射起飞动力学模型,对偏中心弹射过程中弹射杆受载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讨论了初始偏心距离和起飞重量对弹射杆载荷的影响,并详细论述了其动力学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飞机的滚转运动是导致弹射杆承受较大弯矩和扭矩的主要原因;弹射杆弯矩和扭矩随初始偏心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增大,但其轴向拉力受初始偏心距离影响较小;在弹射滑跑初始阶段,弹射杆的轴向拉力、弯矩以及扭矩随起飞重量的减小而增大,而在弹射滑跑后期,弹射杆所受载荷则随起飞重量的减小而减小。 相似文献
48.
付职忠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0,8(1):1-10
在飞机选型中对各机型进行性能分析、经济性评估或编制飞行计划软件时,常需要根据航段两端点的经纬度坐标计算该航段的大圆距离及航向,在沿大圆航线飞行时也需要知道航路上各点的真航向及磁航向。本文用矢量方法导出了根据起止点的经纬度坐标计算该航段大圆距离及大圆航向的公式以及沿大圆航线飞行时根据给定点的经度计算其纬度和真航向的公式,并且用算例做了验证,结果表明这些公式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9.
采用有限元方法针对缺口件多轴疲劳实验结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相同路径条件下,随着缺口半径减小缺口根部附近的应力梯度显著增加。基于缺口根部应变值,采用等效应变法进行疲劳寿命预测,预测结果随缺口半径的减小而偏于保守。采用应力梯度法确定有效距离,相同路径下,随着缺口半径的减小有效距离减小;依据该有效距离处的等效应变进行疲劳寿命预测,总体预测结果较为分散且偏于不安全。基于实验及有限元模拟结果,提出了基于应变梯度的有效距离确定的新方法,大部分疲劳寿命预测结果位于2倍分散带内。 相似文献
50.
热源与热沉的距离D是动态控制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的关键参数之一。采用有限元技术开展了热源与热沉中心的距离对焊接接头应变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冷却介质的急冷作用使得热源与热沉之间的温度陡降,温度梯度变大,热沉作用处成为焊缝中心线上温度最低的位置;不同的D值引起的焊缝中心点的温度历史不同,塑性应变的历史不同,残余态结果也不同。热源与热沉之间距离越近,拉伸作用越强。热源与热沉中心的距离较近时,可以产生大于加热阶段形成的压缩塑性应变的拉伸塑性应变,从而不仅补偿加热时产生的缩短应变,而且还使焊缝中存在拉伸塑性应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