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9篇
  免费   741篇
  国内免费   440篇
航空   3192篇
航天技术   605篇
综合类   465篇
航天   1298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223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287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Full-scale crash test and FEM simulation of a crashworthy helicopter sea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rashworthy seat structure with considerable energy absorption capacity is a key component for aircraft to improve its crashworthiness and occupant survivability in emergencies.According to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FAA) regulations,seat performance must be certified by dynamic crash test which is quite 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For this reason,numerical simulation is a more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 approach to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to assess seat performances and predict occupant responses.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crashworthy seat structure was presen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also compared with the full-scale crash test data.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a full-scal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seat/occupant structure was developed using a nonlinear and explicit dynamic finite element code LS-DYNA3D.Emphasis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on predicting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seat/occupant system,including the occupant motion which may lead to injuries,the occupant acceleration-time histories,and the energy absorbing behavior of the energy absorbers.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the physical test suggestes that the developed numerical simulation can be a feasible substitute for the dynamic crash test.   相似文献   
952.
随着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船舶趋于大型化、高速化,船舶数量和水域交通密度及危险货物装载量不断增加,海上交通事故及经济损失呈增长趋势,严重威胁船舶航行安全及海洋生态环境。因此,探索构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数字航标系统,确保航标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满足船舶安全航行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3.
张瑶 《太空探索》2012,(11):6-7
由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国际宇航科学院(IAA)和国际空间法学会(IISL)联合举办,意大利航天局承办的第63届国际宇航大会(IAC)于2012年10月1日至5日在意大利港口城市那不勒斯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是:造福大众的空间科学与技术。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近3300名航天专家、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大学科研人员、学生及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近60家世界航天知名企业参加了会议同期举办的航天展览。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包括166个技术分组、8个全体会议、3个亮点报告、3个最新进展报告以及会议先期举办的UN/IAF研讨会、国际议员会议、城市峰会、全球网络论坛、IAA院士日等会议和活动。  相似文献   
954.
2012年7月26-27日,由电子工业出版社主办、《数字通信世界》杂志社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应急通信研讨会暨应急通信系统设备展在北京远望楼宾馆举行。来自国内应急通信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专家、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总参谋部网络技术管理中心主任张宁主持,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兼副社长李新社致欢迎词。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谢飞波、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曹志恒在开幕式上发言。在两天的时间里,来自总参谋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  相似文献   
955.
徐定杰  李强  沈锋  郭瑞亮 《宇航学报》2012,33(12):1774-1780
针对载体在多径信号的影响下,传统码相位鉴别器不能实时有效鉴别出码相位误差,提出一种高斯码相位鉴别器构建方法。在GPS/INS深组合模式中,接收机码相位鉴别器的构建将改变传统设计方法。INS系统利用GPS接收机产生的即时码相位信息,建立INS系统码相位鉴别器,该INS码相位鉴别器用于辅助GPS接收机码相位鉴别器,构建高斯码相位鉴别器,有效降低码相位跟踪误差。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码鉴相器相比,高斯码相位鉴别器减小了噪声方差,能有效提高鉴相精度,从而在多径干扰下提高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956.
根据电磁波在分层介质中阻抗匹配原理,计算了非均匀非磁化等离子体平行与垂直极化波的功率反射系数。基于碱金属盐的高温电离特性,以功率反射系数为研究对象,对雷达无源诱饵用等离子体的厚度、温度和电子密度分布等参数选择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所选择的参数讨论了入射角对无源诱饵应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7.
以乙烯为气态前驱体,2D针刺炭毡为预制体,在负压条件下,沉积温度为950~1 200℃,采用等温CVI工艺制备炭/炭复合材料。研究了沉积温度对复合材料密度分布及热解炭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炭/炭复合材料内外密度较为均匀,较低温度下沉积得到中织构和高织构混合组织的热解炭,较高温度下得到纯高织构热解炭。依据Particle-filler模型,其原因可解释为随温度升高,反应中间体中芳香烃比例增大,直至其与小分子比例达到生成高织构热解炭的条件,同时高温导致的快速热解也促进高织构热解炭的生成。  相似文献   
958.
为减少树型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中分布式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inearly constrained minimum variance,LCMV)波束形成器的计算量,将多级分解技术用于WSN分布式波束形成技术中,提出基于多级维纳滤波器(Multistage Wiener filter,MSWF)的分布式LCMV波束形成器方法。该方法通过有效引入MSWF技术避免本地协方差矩阵估计及求逆运算,能以更少的计算量获得分布式LCMV波束形成器相同的输出性能,说明新方法继承了MSWF和分布式LCMV波束形成器的优点。计算机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优良性能。  相似文献   
959.
耦合传导/辐射情况下的传热参数和表面热流辨识问题是一类特殊的传热逆问题,在工程上应用较广。本文首先建立了耦合传导/辐射的传热问题的数值方法,进行了算例验证。然后分别建立了同时辨识材料热物性参数和辐射吸收系数的算法、辨识非稳态表面热流密度的算法;分析了测点位置、测量误差、辐射吸收系数对辨识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辨识材料热物性参数和辐射吸收系数时,利用右端测点的温度辨识出热传导系数值的精度较高,利用中间测点温度辨识出的辐射吸收特性系数值精度较高。对于表面热流的辨识,测点越靠近加热面,辨识结果的精度越高;吸收系数对中间测点的辨识结果影响大于其他位置测点的辨识结果。  相似文献   
960.
采用不同间距、不同根数的纤维束穿刺成型炭纤维预制体,经进一步化学气相沉积、沥青浸渍-高压炭化致密制备穿刺C/C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穿刺间距2.1mm、穿刺束纤维根数为12K的C/C复合材料获得高的拉伸强度,Z向拉伸强度131.4MPa,XY向拉伸强度111.3MPa;随着穿刺间距减小、穿刺丝束纤维根数增加,Z向纤维含量增加,Z向拉伸强度明显提高。穿刺C/C复合材料1800℃真空条件下的拉伸强度与室温相当,拉伸模量低于室温,延伸率高于室温;常温拉伸断口较平整,且纤维/基体间的裂纹明显,而高温拉伸断口参差不齐,纤维及基体断面粗糙,呈现出假塑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