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7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98篇
航空   457篇
航天技术   1132篇
综合类   47篇
航天   155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月面采样返回探测器推进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五号探测器承担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其飞行过程复杂,经历地月飞行、近月制动、环月变轨、月面软着陆、月面上升、月轨交会对接、月地入射等一系列过程,且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对推进系统技术要求高。探测器采用了氦气增压双组元统一推进系统技术,在以往技术基础上,通过系统轻质化设计、研发新型高强度纤维复合材料气瓶、优化贮箱结构设计及采用更高强度的材料、更轻巧的姿控发动机设计等技术大幅度减轻了分系统干重,通过提升主发动机燃烧效率、提升贮箱排放效率及控制膜片压差、采用贮箱间连通管、精确控制管路流阻等技术提升了分系统性能,通过强化系统可靠性设计、面向高温环境的系统状态管理、研发耐高温发动机、在轨超压自主故障检测与控制、零夹气新型加注技术等手段增强了分系统可靠性。阐述了推进系统的研制过程、设计方案、技术特点、关键技术攻关情况,以及在轨飞行结果,并总结了推进技术创新点。  相似文献   
152.
153.
影响月球探测卫星星地时差的因素较多,文章介绍了其计算模型,并对其中的模糊距离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了集中校时量和均匀校时量计算模型。实际结果表明:运用此两种校时模型和方法可以方便有效地控制嫦娥一号卫星的星地时差,并使其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在5ms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154.
伊莉莎 《航天员》2014,(5):38-41
“经过十年五个月又四天,绕太阳五圈、航行64亿千米的长途旅行,我们终于非常高兴地宣布‘我们到了’。”欧空局(ESA)局长让·雅克·多尔丹(Jean Jacques Dordain)在2014年8月6日宣布,“‘罗塞塔’彗星探测器已经成功抵达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目标彗星,这标志着欧空局耗资13亿欧元的彗星探测计划进入了关键时期——准备着陆。”十年磨一剑!罗塞塔终于抵达目标彗星轨道,可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入轨难,着陆更难!  相似文献   
155.
尹怀勤 《航天》2010,(12):44-47
2010年5月21日,日本首个金星探测器"黎明"号发射升空,预示着人类对金星的探测翻开了新的一页。那么,人类对金星的认识情况和今后的航天探测动态到底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56.
针对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的特点,对星载网络数据保护做了专门的设计。文章着重介绍了嫦蛾一号卫星星载数据高可靠性保护的设计方案与具体实现情况。  相似文献   
157.
众眼看宇宙     
李鉴 《航天》2009,(3):58-59
惊奇土卫二 原本籍籍无名的土卫二(Enceladus),由于美国航宇局“卡西尼”号探测器的最新发现,一跃而成为除地球之外的太阳系另一大主角。2008年3月,“卡西尼”发回的数据暗示,这颗卫星南极的冰盖之下,可能拥有一大片液态水构成的海洋。地下水透过冰裂缝喷涌而出,形成了壮观的“喷泉”——同时喷出的,还有生命必需的有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8.
芷若编译 《航天》2010,(3):58-59
好奇心是人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好奇”这个名字是一个12岁的华裔小学生马天琪给火星探测器取的,并被美国航宇局(NASA)选用。  相似文献   
159.
《航天》2011,(4):5-5
3月8日,“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开幕。在这次展览中,我国自主研发的火星探测器模型首次与公众见面。有关负责人透露,该探测器将于2018年奔赴火星,执行我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160.
波特 《航天》2011,(4):16-17
好事多磨 "是时候了,它们已经工作了很长的时间,创造了神话般的成就。我们会期待着它们带着荣光退役,然后下一代飞船的时代开启。" 迈克尔·巴勒特这样评价航天飞机,他是本次"发现"号航天飞机任务的队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