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2篇 |
免费 | 132篇 |
国内免费 | 8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78篇 |
航天技术 | 146篇 |
综合类 | 92篇 |
航天 | 3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821.
822.
一、机场仪表着陆系统远程监测必要性
飞行安全离不开地面导航设备的支持,加强机场导航设备的保障尤其是仪表着陆系统的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仪表着陆系统为飞机最后着陆阶段提供精确的引导信号,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飞行安全。如果收不到信号或信号偏差,可能导致飞机的复飞、返航、备降,甚至会对飞行安全造成重大损失。给飞机提供准确、清晰的着陆信号,能大大降低天气标准对飞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3.
讨论了三峡工程项目中水文监测系统的数据传送问题。在不改变系统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解决了计数值不能远传的技术问题;同时完成了计数器本身功能的远端实现。 相似文献
824.
介绍自己开发的一套加工精度监测系统,利用该系统和我厂现有数控加工技术,一改传统钻模制造工艺所采用的传递生产模式,解决了FP—1钻模生产中的关键技术性问题,并在理论上证明了该工艺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传统钻模协调工艺的思考,即是否能用其它更经济的工艺方法来代替钻模完成型号各部段的协调任务。 相似文献
825.
一、风对飞行安全影响的概述
在观测所有的气象要素中,地面风向风速的数据对航空器起飞、着陆影响最大(根据飞行手册规定:起飞、着陆时的风速,由塔台报告10米上空的实际风速)。 相似文献
826.
文章提出利用指向性真空规扫描监测空间站舱体漏率的设想:在空间站舱体外壁上实验舱和服务舱的连接处、实验舱底和对接装置的连接处、服务舱底和对接装置的连接处分别设计供指向性真空规运动的轨道,形成3个环行圈,指向性真空规在步进电机的作用下在各自的运动轨道上旋转,对空间站的外部结构进行扫描。初步分析了指向性真空规泄漏监测的灵敏度和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827.
田贵云张俊孟召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7,49(4):453-460
针对无损检测与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介绍了一种无源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监测传感器,并揭示了其在结构健康监测,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潜在应用。然后,从传感机制、信号测量、特征分析与提取等多角度对RFID传感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最后,对RFID传感技术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做了展望。本文为RFID传感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828.
精密定时/授时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中重要的一部分。每个GNSS都维护有自己的参考时间,尽管他们都向协调世界时溯源,但各系统间可能存在着几十甚至几百ns的偏差。要充分利用各个系统的卫星资源进行统一定位和授时服务就必须准确确定各个系统间的时差。文中分析了基于空间信号法的单站时差监测原理,提出了利用GPS/GLONASS多模双频接收机输出的两个系统的观测数据、导航电文以及标准共视数据监测GLONASST与GPST的时差方法。利用BIPM T公报公布的相关数据对130d的时差监测结果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130d中,时差监测结果消除系统差后与T公报结果最大偏差优于8ns,证明监测结果是有效可用的。 相似文献
829.
飞机机身部件在装配对接前,通常需要使用形状控制工装调节机身筒段形状以达到对接标准,为避免出现控形过程中筒段局部应力过大损坏机身的情况,需实时监测机身筒段应力变化,为此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和双向长短期记忆(PSO-BiLSTM)神经网络的应力预测方法。通过机身筒段控形历史数据对应力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迭代优化神经网络超参数,实验结果表明,PSO-BiLSTM神经网络凭借长记忆细胞和高模型容量优势在处理序列式数据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力预测损失在0.3%的均方根误差范围内收敛。与竞争模型循环神经网络(RNN)、标准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和双向长短期记忆(BiLSTM)神经网络相比,PSO-BiLSTM神经网络模型不仅预测结果更准确,训练效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30.
针对组合发动机冲压进气道不起动特性建模及再起动方法研究不足的问题,根据进发流量匹配关系建立了一套可以定性反映不起动振荡过程的冲压级全工况模型。利用监测算法实现对发动机不起动状态的监测,并获得了模型在不同马赫数下的不起动边界。提出了基于几何关系的快速再起动路径和基于性能参数的等推力再起动路径。比较了两种再起动路径和现有的单变量再起动路径的拉回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两种再起动路径其再起动效果与路径设计时的预期效果一致,在各不起动工况下均可以保证实现再起动拉回且相较于单变量路径具有显著优势;从再起动时间的角度,采用快速再起动路径的平均拉回速度最快,平均拉回时间1.275s;从再起动推力损失的角度,采用等推力再起动路径在较快拉回的同时可保证再起动推力损失最小,平均不超过0.43%,具有更好的再起动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