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6篇
航空   197篇
航天技术   456篇
综合类   41篇
航天   25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1.
为了解决结构型吸波材料的分析和设计中所遇到的反射系数计算问题,从电磁场理论出发,导出了电磁波以任意角入射时多层雷达吸波材料(RAM)涂层的反射系数公式,此法简单易行,为结构型吸波材料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提供了基础,同时给出了计算曲线的例子,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电磁波的入射角,极化状态等对反射特性和隐身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众眼看宇宙     
刘茜 《太空探索》2007,(5):58-59
几百张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图像被组合在一起,得到了一张包括至少50000个星系的集锦。这张图片揭示了关于宇宙少年时代的新线索,用人来比喻,就是“从几岁到十几岁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当代空间红外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空间红外观测的意义 □□温度低于4000K的天体的辐射主要在红外区,因此是空间红外天文观测的主要对象。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揭示冷状态的物质 宇宙中从微米大小的尘埃到巨大的行星,它们的温度范围是3~1500K。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物体辐射的大多数能量位于红外区。  相似文献   
14.
人类自从进入空间时代以来,天文学家就梦想把望远镜送到太空中去观察宇宙,因为浓密的大气层是天文学家观测研究宇宙天体的一大障碍。有一位科学家描绘得很形象,他说:“在地面上观测恒星是很费劲的,就像从湖底去看飞鸟一样困难。”地球大气对天文观测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大气对光有衍射效应,一个点光源经过大气以后会变成一个衍射斑,比如用地面望远镜不可能把一对近距双星分辨清楚,这就是大气衍射效应造成的,这大大降低了地面望远镜的  相似文献   
15.
在太阳系边陲的“老九”总是离群索居,性格孤僻,因而它与其他行星很不合群,加上它的个头甚至放到卫星世界也不突出,所以常有人对它的行星资格疑窦重重。  相似文献   
16.
X射线是1895年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他也因这一伟大的发现于1901年荣获了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即它的穿透力极强,这一点可能大家都有亲身体验,医院里甚至把拍X光片也叫照透视。然而,X光却不能穿透地球大气层。天体发出的X射线辐射因为被地球大气严重吸收而几乎完全不能到达地球表面,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新颖的光回波损耗测量方法.使用该方法测量光纤器件的回波损耗不但具有小的测量不确定度,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光回波损耗参数的量值溯源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介绍了在电控双驱动激波风洞中进行的平面运动激波在有定常超音速绕流的尖劈表面马赫反射的实验。这种反射现象属于准定常的,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四种反射(RR,SMR,CMR和DMR)。本文还计算了三波点Τ的迹线及弯折点Κ的迹线分别和劈面的夹角χ和χ',以及各种反射相互转变的边界。发现运动激波波前定常超音速气流马赫数Μ_0会影响χ和χ'角,使(θ_ω+χ,Μ_s)平面上各种反射的转变边界发生变化,但不影响(θ_w,Μ_s)平面上的各条转变边界线。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两种用准直望远镜测量三轴转台轴线相交度的测量原理和实现方法,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并指出了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