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117篇
航空   673篇
航天技术   66篇
综合类   93篇
航天   1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为深入研究分级旋流火焰特性,本文以分级旋流模型燃烧室为研究对象,对四个不同燃料分级比(FSR)条件下的分级旋流火焰进行了数值研究,在时均燃烧场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燃料分级比为1和3两个工况进行了大涡模拟(WMLES)研究。结果表明:燃料分级比的改变会影响中心回流区(CRZ)的长度和宽度。燃烧室中截面的散点分布图能够显示出不同燃料分级比条件下的燃烧特征。燃料分级比为1时,燃烧室剪切层仅存在零散的涡破碎区;而燃料分级比为3时,伴随涡破碎区还出现了单螺旋分支进动涡核(PVC)。通过FFT变换获得的燃烧室内剪切层速度能谱主频与进动涡核的旋转频率相同,表明内剪切层速度脉动的产生与进动涡核有关。另外进动涡核会使流场内的燃料分布和燃烧模式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进而影响燃烧过程。调整燃料分级比在1附近,能够使分级火焰达到稳定燃烧降低排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82.
采用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制备了IN718合金,对其凝固组织形成机制和热处理固态相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IN718合金经热处理后的室温和高温拉伸断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选区激光熔化IN718合金沉积态显微组织为沿沉积增高方向定向生长的树枝晶,枝晶间分布着纳米级Laves相。经标准热处理后晶粒形态没有明显变化,大量γ′和γ′′相以及针状δ相弥散析出,Laves相含量减少,合金硬度较沉积态高约40%。经热处理后,合金垂直于沉积增高方向试样抗拉强度高于锻件,平行于沉积增高方向的试样塑性优于锻件,高温拉伸强度与锻件相当,室温及高温拉伸断裂机制均为微孔聚集型的穿晶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283.
为了分析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对其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针对无压渗透法制备的A356/SiCp复合材 料建立了表征其细观结构的2维代表性体积单元有限元模型,以建立复合材料宏观性能与细观结构之间的依赖关系。在周期性 边界条件和模拟单轴拉伸边界条件下研究了颗粒的形状(圆形、椭圆形)和体积分数(10%、15%、20%)对其有效弹性模量的影响, 并与无压渗透法制备的A356/SiCp复合材料试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2种条件下的预测结果相差不大,预测误差均不超过 5%;碳化硅颗粒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对颗粒形状的影响很小,在相同边界条件及体积分数下,圆形和椭圆 形颗粒的预测值相差不超过0.4%。  相似文献   
284.
为了研究三维编织C/C复合材料高温氧化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在大气环境下开展了有、无抗氧化涂层三维四向C/C复合材料平板试验件700℃时的拉伸试验和拉/拉疲劳试验。拉伸试验结果表明:无涂层三维四向C/C复合材料在700℃保温1h和2h后,强度分别下降至有涂层的70.33%和44.57%,弹性模量分别下降至有涂层的58.57%和38.99%,氧化后的总拉伸应变比有涂层的大幅度提升,材料破坏时无刚度突降现象。疲劳试验结果表明:有涂层三维四向C/C复合材料的剩余刚度先增加,而后保持,最后突降,应力水平为83%经10~5循环后剩余强度比初始强度提高了19.75%;无涂层三维四向C/C复合材料的剩余刚度先增加后降低,直至材料完全破坏,应力水平为75%经10~5循环后剩余强度比初始强度降低了20.40%。  相似文献   
285.
超高强度300M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广泛应用于飞机起落架。通过静力拉伸、三点弯曲及动态Charpy冲击试验,揭示300M钢电子束深缝焊接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机理;对试验后的典型试样进行断口宏观与微观分析,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母材与焊接件都出现明显的拉伸塑性段,二者的刚度和强度相差不大,但是焊接件的断裂应变较母材小,焊接件焊缝的韧性略低于母材;焊接件弯曲强度与母材相当,但是破坏时的弯曲变形较母材也有所下降,焊接件的延性较差;在冲击试验中焊接件吸收能量与断裂韧性均低于母材,冲击韧度降低。  相似文献   
286.
通过对低温固化HS40碳纤维/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进行不同湿热环境处理以及3次循环吸湿-脱湿处理,研究其湿热行为。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70℃水浸以及70℃/95%RH两种环境吸湿31 d饱和吸湿率分别为0.71%和0.11%,说明该低温固化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有很好的耐湿热性;研究复合材料的循环吸湿-脱湿行为,发现复合材料在70℃水浴锅中第1次水浸10 d的吸湿率为0.69%,尚未达到饱和,而第2、3次水浸10 d后的吸湿率分别提高到0.72%和0.74%;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降低更为明显,经过3次循环吸湿-脱湿之后试样的层间剪切强度较干态试样降低了50.77%,连续吸水60 d的试样层间剪切强度较干态试样降低了58.98%。  相似文献   
287.
吴宗霖  马洪安  付淑青  刘宇  曾文 《推进技术》2019,40(10):2358-2365
为研究麻疯树油/RP-3航空煤油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在定容燃烧弹内完成了体积混合比分别为1:0,1:1和1:3,初始温度500K,初始压力0.1MPa,当量比为0.7~1.5混合燃料的实验。分析得到了混合燃料的火焰发展特性、火焰半径变化率、拉伸火焰传播速度、马克斯坦长度、无拉伸火焰传播速度等燃料燃烧特性,并与RP-3航空煤油对比。得到以下结论:在当量比为0.7~1.2时,火焰传播稳定,火焰前锋面较光滑;在当量比增至1.3~1.5时,火焰前锋面出现大量裂纹、胞状结构和微型火团,与其他大分子碳氢燃料的燃烧性质相似;在初始温度和初始压力一定时,无拉伸层流火焰传播速度随当量比先增加后减小,在当量比为0.9~1.0附近时,无拉伸层流火焰传播速度达到最大值;混合燃料的马克斯坦长度与当量比呈反比,在当量比为0.7~1.2时,马克斯坦长度为正值,燃烧趋于稳定;在当量比为1.3~1.5时,马克斯坦长度为负值,燃烧趋于不稳定。与RP-3航空煤油对比,掺有麻疯树油时马克斯坦长度轻微降低,燃烧稳定性稍差;在当量比小于1.0时,无拉伸火焰传播速度轻微降低,在当量比大于1.0时,无拉伸火焰传播速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88.
一种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拉伸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逸  熊克  顾娜 《航空学报》2009,30(5):966-971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是一种新型的电致激活功能材料。为了研究IPMC的驱动特性,需要掌握其基本力学性能。通过化学镀方法,在一种与Nafion 117相似的离子交换膜表面镀金属铂(Pt),制备了IPMC拉伸试样;测定了不同含水量情况下,IPMC试样尺寸的变化;通过拉伸试验和扫描电镜(SEM)形貌观察,研究IPMC含水量与拉伸性能之间、含水量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在聚合物基底溶胀状态下,试样各向尺寸变化相同,IPMC的弹性模量随其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呈幂指数趋势下降;针对表面金属(Pt)镀层厚度为5~20 μm的IPMC试样,表层金属产生龟裂,且Pt元素在厚度方向上分布不均匀,若仍采用层合板理论对其弹性模量进行预测,将导致较大的误差。本文结果可为IPMC的力学建模、失效形式等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89.
研究了置氢Ti-6Al-4V合金的超塑变形行为.结果表明,氢可以增强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效应,使真应力-真应变曲线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流变应力;置入适量的氢可以使峰值流变应力降低58%,从流变应力的角度出发,相当于使应变速率提高几倍或使超塑变形温度降低约50℃;随氢含量的增加,延伸率呈下降趋势,超塑拉伸断口由延性断口转变为脆性断口.  相似文献   
290.
从本构模型选择和校准、成形表面缺陷判据建立、工序多道次划分和模拟、加载路径优化等4个方面综述了近10年来在铝合金薄壁件拉伸成形工艺仿真研究方面的进展,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