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4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81篇
航空   1881篇
航天技术   122篇
综合类   123篇
航天   36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1移动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常态饱受热议的移动技术将会在航空维修领域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同时,作为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各种移动应用(APP)与移动设备的整合将在维修全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在维修过程中应用移动设备将成为常态,工程人员通过移动设备上的APP可随时获得所需的信息,而不必从穿行于停机坪与办公室之间或者排队通过终端机获取相关信息。新一代移动设备搭载的APP,将极大地提高维修、工作效率、降低费用,避免操作的复杂性。2增材制造技术初显投资回报  相似文献   
72.
通过设计计算、对比分析、工艺复装、工艺试验等方法对棘爪扁簧使用中断裂故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从设计、工艺两方面进行了改进,经鉴定与试车验证,措施有效,为航空发动机同类零件的研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73.
《今日民航》2015,(Z1):20-21
“中国通航市场始终是在健康有序的发展中,不要以每年机队或订单增加的数量来评定市场的发展,这种评论不全面。就像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在竞赛中需要不断调整节奏。”IFLY:请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对2014年中国通用航空市场以及商务航空市场发展的评价与感受。祝凯:中国通航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一直很好,政府及行业监管部门在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通航发展的法规、标准和有关政策。2014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更是让通航业界欢欣  相似文献   
74.
75.
降低成本已成为国际航天界越来越重视的挑战之一,来自私营宇航公司的成本竞争不容忽视。美国航天专家约翰·斯崔克兰曾指出,太空探索公司降低发射费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三个方面,1)降低制造成本;2)降低运行费用(具有时效性的操作设计和降低发射的人力成本);3)实现高效性能的飞行。尽管太空探索公司来自美国,但美国航天界仍然孜孜不倦地探讨如何降低成本,以至于将一年一度的"重塑空间"会议2015年的会议主题确定为"显著地降低空间任务的费用",并且指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创造低成本、快速响应的系统,具备迅速、经济和可靠地进入空间的能力,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重要。  相似文献   
76.
我国航空企业数字化制造已经有哪些成就,为我国航空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冯子明:目前国内飞机数字化设计制造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数字化的软硬件环境已初具规模,飞机设计已由三维几何模型设计向全信息三维模型设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7.
读来读往     
备受国内外航空领域同仁高度关注的专业展会北京国际航空展将于2011年9月21日拉开帷幕,广大航空界人士迎来了又一次航空盛宴,本期即是针对此次航展的特别策划。封面文章讲述了DMG机  相似文献   
78.
79.
首先简要介绍了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其次结合当前学术界及工业界的实践,对智能机床的概念进行了定义,然后提出了智能机床的技术体系框架,并详细阐述了智能数控系统、智能元器件以及智能化应用技术等智能机床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0.
通过研究产品(零件)制造过程、方法、参数等工艺因素,给零件表面及表层带来(留下)特有的微观特征性,首次在高精度惯性仪表和高可靠电磁继电器(机电类)产品制造体系中引入了零件表面微观工艺特征性概念,提出了制造阶段的产品工艺可靠性设计和微观工艺特征(性)分析方法,提出了该类产品制造中的工艺设计更应该关注零件与产品设计原理匹配性和性能特性符合性观点,提出零件制造要从单纯的控制几何精度向控制性能特性转变,从宏观、单一采标的几何参数评价向微观、综合采标的非几何(非尺寸)参数评价模式为主转变的建议.零件表面存在的这种微观特征现象与零件几何精度一样,将对产品制造的合格率、稳定性、可靠性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产品的合格率影响极大,有必要开展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以建立起我国自主的高端产品(或零件)制造基准工艺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