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4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22篇 |
航天技术 | 102篇 |
综合类 | 26篇 |
航天 | 2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为进一步研究旋转爆轰流场特征,基于开源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OpenFOAM,采用9组分19步的基元化学反应模型,对H2/Air连续旋转爆轰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旋转爆轰波稳定传播时燃烧室内部流场的详细结构,研究了燃烧室头部激波的传播特性,分析了旋转爆轰燃烧室的压力增益性能。结果表明:旋转爆轰波后的第一道反射激波在由燃烧室外壁面向内壁面传播过程中反射激波的高度增加并在靠近内壁面附近与滑移线交汇形成局部高温高压区域;旋转爆轰波在外壁面位置处相位约落后于内壁面0.003rad~0.15rad,其相位差随燃烧室曲率差的增加而增大;燃烧室头部反射激波数目受到曲率差和进气总压的影响,燃烧室曲率差增大,反射激波数目减少,进气总压增大,反射激波数目增多;燃烧室压力增益保持在0.3以上,在进气总压一定的条件下,压力增益随着燃烧室曲率差的增大有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揭示了三维旋转爆轰流场的精细结构和燃烧室头部激波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302.
303.
针对航空发动机全包线工作下的多变量变增益控制器设计问题,给出了一种改进的埃德蒙德算法(以下简称KQ算法)并进行了仿真应用。首先,阐明了多变量KQ算法的控制原理与优化算法,进而通过闭环期望函数选择、控制器结构选择以及控制器参数优化进行了KQ控制器设计,并针对所设计的KQ控制器,给出了稳定性证明和系统奇异值分析。分析表明所设计KQ控制器能够使系统闭环稳定,且具有满意的低频指令跟踪、干扰抑制能力、传感器噪声的抑制、高频未建模动态的鲁棒稳定性和低频发动机建模误差不敏感等性能,满足发动机控制要求。其次,通过调度变量选择、设计点KQ控制器设计以及采用插值方法的非设计点KQ控制器设计等过程实现某型涡扇发动机的多变量KQ变增益控制器设计研究,并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点条件下,当涡轮后温度和增压比参考输入均为阶跃信号时,其被控参数响应速度很快,且上升时间均小于1 s,耦合影响小于6%,设计点KQ控制器满足控制要求;非设计点条件下,利用插值方法建立的KQ变增益控制器具有较好的性能,能够实现该型涡扇发动机全包线控制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304.
常兴华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20,35(3):261-264
文章设计了一种高斯分布的波纹喇叭天线,具有增益高、转换效率高、交叉极化低、相位中心不随频率变化的特点。该天线采用正交馈电,结构简单紧凑,以双线极化或圆极化方式工作。根据天线设计参数,建立了天线模型,进行了优化设计。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天线在频率34~36 GHz范围内,增益大于20dBi,方向图在E面和H面具有良好对称性,副瓣电平不大于-26 d B,驻波比小于1.5,整体性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305.
研究了双体卫星(DFP)对日定向姿态机动控制问题。首先分析双体卫星工作机理,建立载荷舱与平台舱姿态模型,推导磁浮机构线圈和磁钢相对距离的数学表达式。提出基于PD控制的载荷舱对日姿态机动、平台舱姿态跟踪以及两舱避碰等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平台舱姿态跟踪速度,设计反步控制器对平台舱飞轮的动态特性进行补偿。进一步,为提高两舱协同控制性能,对传统PD控制进行改进,提出基于变增益PD控制的载荷舱姿态机动控制律,将两舱相对姿态信息包含在载荷舱对日姿态机动控制律中,有效降低了两舱碰撞风险,提高了两舱姿态机动速度。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控制算法能有效实现双体卫星对日定向,且能避免两舱碰撞。 相似文献
306.
介绍了湍流信道条件下光强闪烁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负指数分布模型,仿真分析比较了两种信道模型条件下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差错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平均接收功率相同时,弱湍流条件下,系统的误比特率明显低于强湍流的情况;误比特率为10。时,弱湍流信道闪烁指数为0.25情况下,系统所需的平均接收光功率为-51.5dBm,而强湍流下,系统所需的平均接收光功率为一17.1dBm,比弱湍流下多需34.4dB的平均接收光功率。分析结果表明,弱湍流对数正态分布信道模型和强湍流负指数分布模型不能很好地描述中湍流信道模型,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07.
308.
针对传统滑模控制易导致系统出现抖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糊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滑模观测器来实现永磁同步电机(PMSM)无传感器控制。为了减小观测器系统抖振,利用模糊RBF神经网络算法动态调整滑模增益,并采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证明了该模糊神经网络观测器的稳定性;利用锁相环(PLL)技术提高估算精度,并削弱计算噪声。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搭建了仿真模型,将模糊RBF神经网络滑模观测器系统与传统滑模观测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滑模观测器相比,新型滑模观测器能够快速、有效地跟踪转子位置,精确估算出转子速度,同时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309.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