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航空   4篇
航天技术   50篇
航天   5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4):352-F0002
<正>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1971年4月,国家提出了首个载人航天项目——"曙光一号"飞船。然而,受综合国力、工业基础等方  相似文献   
22.
23.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被简称为“两弹一星”。这其中的导弹既包括战略导弹又包括战术导弹,我国不仅在战略导弹方面取得了重犬成就,在战术导弹方面也取得了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24.
李东 《国际太空》2006,(9):28-30
我国航天运载技术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探索,1970年4月24日,长征-1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实现了"两弹一星"的宏伟规划,也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的开始.  相似文献   
25.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而且不断蓬勃发展。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支持发展航天事业,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6.
在绕月探测工程的五大系统中,令人注目的就是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因为它是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它将走近月球直接获取大量有价值信息,其能否正常工作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所以是整个工程里关键中的关键。与人造地球卫星相比,远离地球的空间探测器在通信、制导、电源等许多方面更为复杂,提出了不少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7.
庞之浩 《中国航天》1997,(10):16-20
改变世界的人造地球卫星(下)庞之浩二、巡天神眼卫星的最大用途之一就是作为空间观测平台。从太空观察地面具有视野广阔、出入自由、长期连续和不需动力等优越性。这类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它们装有从紫外到远红外各种频谱的遥感器,可收集来自陆、海、空...  相似文献   
28.
庞丹 《中国航天》2014,(1):55-57
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的“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终于成为现实。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又树立了一座闪亮的里程碑一一航天器在地球以外天体上软着陆。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设计、条件独立完成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太空奇迹的缔造者竟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年轻队伍。让我们走近他们一一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三号探测器研制团队,悉心倾听中国探月“梦之队”创新成长的故事。  相似文献   
29.
《国际太空》2014,(8):61-63
目前,人类已发明了3种用于开发太空资源的航天器,即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器和空间探测器。它们虽然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其研制过程大致相同,一般需经历技术研究(也叫概念研究)、方案论证、初样研制和正样研制4个阶段。  相似文献   
30.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0,31(2):F0002-F0002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火箭的举托下飞向太空,进入预定轨道。太空响起了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至此,中华民族迎来了进军太空时代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