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3篇
航空   35篇
综合类   1篇
航天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跨声速压气机转子流场特性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兢军  高宇  李晓东  姜雪红 《推进技术》2015,36(12):1795-1801
为研究跨声速压气机转子在设计转速下的内部流场特性,探索其流动机理,考察激波位置及成因,利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该跨声速压气机转子在设计转速下高效工作范围较宽,喘振裕度约为27.15%。近堵塞工况时,转子叶片前缘出现一道脱体的弓形激波,转子叶片流道内也存在一道正激波,激波位置随背压升高向叶片前缘移动;最高效率工况时,叶片前缘叶尖相对马赫数达到1.5。近失速工况时,流道内正激波消失。转子叶顶间隙处存在强烈的激波与附面层及间隙泄漏流的相互作用,该处熵值随背压升高而增大,高熵区随激波前移而向转子叶片前缘移动。  相似文献   
22.
韩万龙  颜培刚  韩万金  何玉荣 《推进技术》2015,36(12):1809-1816
为了开发先进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低速风力涡轮,采用涡扇发动机喷管引射技术设计了双涵道风力涡轮,以新型低速引射式风力涡轮的引射混合器为研究对象,采用CFX商用软件基于RANS方程和k-Epsilon湍流模型,数值研究了涡轮出口气流角对风力引射器混合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涡轮出口气流与轴向夹角由0°增至30°,引起了波瓣后侧流向涡量迁移,最大正交涡量降低了1/3,波瓣内侧中部分离对涡与槽道吸力侧分离区汇合,风力引射器内流道总压损失从2.4%增大至5%,此夹角大于10°时外流场对称结构消失并失稳。  相似文献   
23.
鄢德堃  何国强  秦飞  石磊  王亚军 《推进技术》2018,39(7):1464-1471
为获得喷注规律对RBCC工作特性的影响,开展Ma_∞=3~6条件下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亚燃模态的全流道一体化数值分析,比较了不同来流条件下燃烧组织方式与进排气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发现,随着飞行马赫数的增加,隔离段压比提高,需相应调整燃料喷注位置和当量比,前移主释热区,最大化利用预燃激波串的匹配特性;在低马赫数下,则需将释热区转移至燃烧室后部扩张比较大区域,扩展流道后部压力范围,最大化利用热力壅塞的匹配特性,在不同马赫数下,通过分布式释热的方法实现宽裕较优工作。除此以外,关闭火箭也可以使得预燃激波串后移,改善进气道工作状态,发动机平均比冲性能提高10%以上,此时可以适当增加燃烧室前部喷油量,以保证低马赫数下整体的推力性能。  相似文献   
24.
《宇航材料工艺》2020,(2):F0004-F0004
1来稿不宜过长,著作稿一般不超过5000字,综述稿一般不超过7000字(包括图表在内)。2来稿应有100~300字以内的中英文文摘、3~8个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并附英文文题、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对外英文单位名称,英文图题、英文表题等。3来稿一律用Word文档,外文字母、数学符号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要清晰可辨。4来稿务必在文稿的首页底注明第一作者的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学历职称、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E-mail地址、联系电话(手机号码)等信息。  相似文献   
25.
叶片式旋流畸变发生器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屠宝锋  胡骏  尹超 《推进技术》2015,36(12):1817-1824
为研究旋流畸变对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了一套叶片式旋流畸变发生器,使用不同弯角的叶片以改变旋流畸变的结构和强度。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旋流畸变发生器的特性和详细流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式旋流畸变发生器具有对涡和整体涡均可形成、总压恢复系数高、旋流强度调节方便的优点,旋流切向气流角最大可达25.1°;随着流量减小,对涡和整体涡的总压恢复系数增加,旋流强度先保持不变,在降至一定的流量值后急剧上升。在压气机进口截面,对涡强度近端壁区域最大,叶中区域最小。整体涡偏心时,压气机进口的旋流方向并不完全一致,在叶根局部区域会形成反向旋流。  相似文献   
26.
旋流杯文氏管长度对积碳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弛  田兴鹏  林宇震  王晓峰 《推进技术》2015,36(12):1833-1838
研究了三个不同长度旋流杯文氏管的积碳特性。方案A,B,C文氏管喉道位置至喷嘴出口距离依次为6mm,8mm,10mm。通过热态燃烧试验定量比较了三个方案文氏管的积碳量,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文氏管长度对旋流杯内部及下游的热态流场,温度场以及积碳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文氏管长度的增加,其内壁上的积碳量随之减小,方案C相较于方案A减小幅度达到99%。数值模拟结果则发现:文氏管长度对旋流杯下游流场及温度场影响较小,但是增加文氏管长度会使中心回流区上止点由上游喷嘴处向下游文氏管出口移动,文氏管喉道附近的负速度区域和高温区域减小,方案C相较于方案A负速度及温度峰值减小幅度分别达到99%和35%。因此,适当增加文氏管长度有利于减少燃油在文氏管上的积碳,对旋流杯的结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7.
超声速预混气扩张流道热射流起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伟强  梁剑寒  林志勇  蔡晓东 《推进技术》2015,36(12):1761-1767
为深入理解超声速预混气射流起爆过程机理,采用块结构自适应网格加密程序AMROC,在并行计算系统中模拟单边扩张流道中H2/Air超声速预混气在持续热射流作用下的爆震起爆过程。结果表明,5.4°扩张流道上方的4mm宽度热射流在140μs时间内成功起爆了超声速预混可燃气;形成的爆震波前传速度为55.9m/s,过驱度只有1.059,接近为CJ状态的爆震波;扩张壁面使得射流诱导形成的弓形激波出现分离激波,分离激波与弓形激波相交导致弓形激波波后温度的升高,从而加速了爆震波面的形成;在扩张壁面的作用下,射流起爆的爆震波面更接近于CJ爆震波面。  相似文献   
28.
<正>来稿要求1来稿不宜过长,著作稿一般不超过5000字,综述稿一般不超过7000字(包括图表在内)。2来稿应有100~300字的中英文文摘、3~8个关键词,并附英文文题、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对外英  相似文献   
29.
赵炜  韩启祥  王家骅  贾冰岳  宫继双 《推进技术》2015,36(12):1846-1851
为研究热射流点火对多循环脉冲爆震特性的影响,在一台工作频率为20Hz的气动阀式PDE上开展了试验研究,重点分析了热射流点火位置与预燃室中敏感性气体的填充比对爆震管内初始火焰传播速度及压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热射流点火的位置在爆震管头部回流区内,对爆震管内火焰传播速度影响较小,热射流点火位置在回流区外,随着离封闭距离的增加火焰传播速度减小;预燃室填充比从1.78增加到2.75,初始火焰平均速度从380m/s上升到420m/s左右,当填充比在2.75~3.45时,火焰传播速度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0.
张晓飞  徐惊雷  俞凯凯 《推进技术》2018,39(7):1494-1503
为了研究二元超/高超声速进气道在加速起动过程中流动的非定常特性,采用二维非定常数值计算方法对内收缩比为1.63的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进气道在加速起动过程中,从不起动到起动转变时流场存在两种类型的振荡,即高频振荡与低频振荡。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加,流动依次经历无振荡状态、低幅高频振荡状态、高幅低频振荡状态、起动状态。其中,高频振荡的频率为664Hz,低频振荡的主频率在62~100Hz,二次谐振频率低于200Hz,且高幅低频振荡持续的时间远大于低幅高频振荡的。喉道壅塞是造成流场振荡的主要因素,而观测到的二次谐振现象是由唇罩侧分离区的非定常形成和消失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