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篇 |
免费 | 214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16篇 |
航天技术 | 57篇 |
综合类 | 71篇 |
航天 | 2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直八主桨叶是在法国“超黄蜂”主桨叶的基础上研制的,1994年设计定型。由于当时制造工艺方面的原因,从1993年至2008年期间制造的主桨叶在使用400小时左右,不少后段件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部开胶现象。文章主要针对后段件胶接失效的原因分析及改进的工艺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22.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糊聚类图像边缘快速检测算法,该算法在利用像素灰度值的同时还考虑了像素的空间信息,基于模糊集合理论将图像从灰度空间映射成一个模糊隶属度矩阵,然后将隶属度矩阵中的元素作为样本进行模糊聚类,从而提取出图像边缘。基于热力学原理选取隶属度函数,通过调节温度系数,实现图像边缘由粗到细的提取。实验证明,该方法在计算速度、滤除噪声、提取边缘等方面均优于C-均值聚类算法。 相似文献
323.
对翼梢组合小翼构型和翼梢喷流控制翼尖涡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组合小翼与翼梢喷流联合控制翼尖涡的方法,并对翼尖涡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在一低速直流式风洞中进行,基本模型为NACA0015二元截尖翼型,基于弦长和自由来流速度定义的雷诺数Re=5.3×10^4,喷流系数(喷流与自由来流的动量比)Cμ=0.017。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小翼构型能有效破碎主涡,改善翼尖部位的局部流动,并使最大升力系数提高12.3%;喷流可加剧涡核摆动,控制涡核位置,对翼尖涡的初始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种组合构型均达到了较好的翼尖涡控制效果,其中,喷流加强了组合小翼产生的同向涡之间的相互作用。在X/C=3时,瞬态涡量峰值的平均值相比单独用"+0-"构型控制时减小37%,比没有任何控制时减小79%。组合构型的控制效果取决于喷流控制能否促使翼尖涡主涡与小涡涡系尽早、尽快地相互作用以及主涡涡核的偏移方向。 相似文献
324.
鸭翼双三角翼流态及气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给出了鸭翼对双三角翼气动特性及涡的发展和破裂过程的影响,进而分析了鸭翼位置、平面形状对全机气动特性影响的机理,并提出了合理的鸭翼双三角翼布局形式。 相似文献
325.
结合忆阻器的记忆特征和细胞神经网络高效并行处理能力,将忆阻器作为可编程连接权值,提出了一种具有忆阻器特性的细胞神经网络.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提出的忆阻细胞神经网络用于图像去噪和边缘提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26.
采用复变-变分法求解受钉传载荷含边缘裂纹各向异性与各向同性板的应力强度因子。首先建立满足所有各向异性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和钉孔合力平衡条件及位移单值条件的应力和位移级数表达式,然后应用变分原理满足板的边界条件,从而确定应力强度因子。计算表明,级数收敛迅速,数值解和实验结果吻合,而所需机时较少。 相似文献
327.
以椭圆超声振动切削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和切削实验,研究了切深变量对其切削过程中机理的影响。指出在微小的切深条件下,刀尖钝圆影响不可忽略,其切削过程表现出微细切削特性。一方面,基于微细切削理论,建立了正交椭圆超声振动切削运动学和力学模型,将切削区分为后刀面回弹区、刀尖犁切区、刀尖剪切区和前刀面摩擦区四个区域,并依次对四个区域内不同切深条件下各个切削分力进行计算分析。另一方面,对切削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和切削实验。其结果表明:当切深小于最小切削厚度时,切削过程主要为刀具后刀面的回弹挤压与摩擦和刀尖钝圆的犁切作用,不产生切屑,切深抗力大于主切削力;当切深大于最小切削厚度并逐渐增大时,刀尖剪切和切屑与前刀面的挤压与摩擦作用逐渐凸显并成为主要切削方式,此时主切削力逐渐超过切深抗力并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328.
329.
现代高性能三角翼/双垂尾布局战斗机的垂尾结构普遍受到严重的非定常抖振载荷的困扰。根据自诱导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垂尾抖振抑制方法,利用机头处的静态或振动式硬质鼓包,使三角翼前缘涡涡核弯曲、扭转,从而改变前缘涡的轨迹,延缓涡的破裂,减弱前缘涡破裂尾迹在垂尾周围流场处的脉动强度,以达到抑制垂尾抖振的目的。在西北工业大学低湍流度风洞实验室进行了风洞实验,实验所用模型为一个铝制的全机模型,该模型由一个70°大后掠的三角翼,以及两个31°后掠的垂尾组成。风洞内实验段的风速为10m/s 以及20m/s,迎角范围为20°~50°。实验目的是测量机头处的静态或振动式球形鼓包对垂尾抖振的抑制效果。在尾翼根部两侧粘贴有半桥连接的应变片,用以测量尾翼根部的应变,以此应变作为尾翼抖振强度的衡量标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是静态的还是振动式的鼓包都不同程度地减缓垂尾的抖振响应,振动式鼓包对垂尾的抖振抑制效果与鼓包的振动频率有关。某一侧的鼓包仅对该侧的垂尾抖振有抑制效果,它不影响另一侧垂尾的抖振响应。频谱分析的结果表明,鼓包在抑制垂尾抖振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垂尾振动的主频。 相似文献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