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99篇 |
免费 | 1055篇 |
国内免费 | 55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524篇 |
航天技术 | 418篇 |
综合类 | 415篇 |
航天 | 65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8篇 |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42篇 |
2021年 | 143篇 |
2020年 | 146篇 |
2019年 | 129篇 |
2018年 | 118篇 |
2017年 | 159篇 |
2016年 | 151篇 |
2015年 | 132篇 |
2014年 | 166篇 |
2013年 | 157篇 |
2012年 | 171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126篇 |
2009年 | 142篇 |
2008年 | 170篇 |
2007年 | 193篇 |
2006年 | 150篇 |
2005年 | 118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85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96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112.
针对大变形非线性结构拓扑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细胞自动机(HCA, Hybrid Cellular Automata)多空间域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方法;采用密度法,建立了单元相对密度表示的材料弹-塑性模型;以单元相对密度和应变能作为细胞自动机(CA,Cellular Automata)的状态信息,利用CA局部控制规则,修改相对密度,迭代实现各设计空间域应变能均匀分布;设计了多空间域拓扑优化HCA算法,采取多个对象同时耦合优化迭代,各自收敛策略,解决了多空间域优化迭代算法收敛稳定性问题;最后,以汽车保险杆结构横梁和支撑等两个设计空间为例,施加大变形动态载荷作用,对提出的多空间结构优化算法进行了验证,优化后结构有效地降低了碰撞作用力峰值达54%,提高了结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3.
114.
115.
为提高结构对外部环境的抗干扰能力,构造了压电柔性自适应桁架结构,并对其主动控制进行了研究.由传感器、作动器与柔性梁组成压电自适应桁架结构.基于自适应结构的机电耦合理论,在测量位移的情况下,采用改进的二次积分力反馈控制方法研究了空间压电柔性自适应桁架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问题.建立了压电柔性自适应桁架结构主动控制实验系统,并对这类自适应结构进行了实时计算机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柔性自适应桁架结构能够改善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对外界的干扰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6.
117.
设计了一种新型快速预混合预蒸发模型喷嘴。数值研究了喷嘴的不同内部结构设计对掺混效率、液滴平均蒸发时间、传热传质和总压损失等性能的影响规律。内设环肋和凹槽都有强化喷嘴内的油/气混合和传热传质作用;只增加环肋和凹槽个数不能继续改善喷嘴性能反而增加总压损失;环肋/凹槽组合结构的性能相对较好。这为实现燃烧室的HiTAC预混燃烧方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8.
首先,在中国40余年的飞机结构定寿与延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试验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探讨了机群个体寿命可靠性评定体系与单机寿命监控技术。该技术包括建立新机结构寿命可靠性验证体系,发展大子样载荷谱实测技术、大子样全尺寸飞机疲劳试验技术、试验装置模块化与智能化、以及中子光视觉监控技术等。然后,对中国飞机大数据智能监控平台建设进行了展望。该平台将中国飞机寿命可靠性评定技术提升至机群个体寿命可靠性评定与实时监控的国际先进水平,在保障飞行安全的同时,成倍延长机群使用寿命,改变中国与美国目前相对飞机数量少和寿命短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9.
三维角联锁结构复合材料等效弹性性能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合材料承载时变形协调的前提下,采用CAD软件绘制三维织物单元体几何模型,然后导入结构分析有限元软件包,对工程中常用的带衬经三维角联锁结构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进行分析,并将0°和90°方向弹性性能预测值及实验值与取向平均法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的有限元方法所得预测值及实验值与取向平均法预测值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0.
针对受燃烧室出口高温燃气冲刷的摆盘装置的冷却水回路,建立二维、三维物理仿真模型,模拟了冷却水在内部流道的 流动与换热过程,考察了冷却水进口压力、冷却水流量对流阻和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摆盘冷却水进口压力由2.3×105Pa提高到8.3×105Pa,摆盘壁温变化微小,结构1壁温升高5K,结构2壁温升高7K;②冷却水进口速度由0.5m/s提高到5.3m/s,结构1壁温降低约120K,结构2壁温降低约100K,冷却效果明显;③结构2通过缩小流道的流通面积,能在更小的冷却水流量的工况下得到更好的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