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0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147篇
航空   1627篇
航天技术   124篇
综合类   24篇
航天   2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387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4):432-450
The paper overviews the state-of-art of aircraft powered by hybrid electric propulsion system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design and energy management of hybrid aircraft and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are further reviewed. The first contribution of the review is to demonstrate that, in the context of relatively underdeveloped electrical storage technologies, the study of mid-scale hybrid aircraft can contribute the most to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Meanwhile, the profits and potential drawbacks of applying hybrid propulsion to mid-scale hybrid airplanes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illustrated. Secondly, as summed in the overview of design methodologies,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transcends the single-objective one. The potential of the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can be thoroughly evaluated in only one optimization run, if several objectives optimized simultaneously. Yet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covering the conceptual design of hybrid aircraft using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The review of the most popular energy management strategies discloses the third research gap—current methodologies favoured in hybrid ground vehicles do not consider the aircraft safety. Additionally, both non-causal and causal energy management are needed for performing a complicated flight mission with several sub-tasks.  相似文献   
642.
目前广泛应用的电推力器中,大多采用加速单一正离子的方式来获得推力和相应比冲。该加速方式需要增设中和器,对喷射出的正离子进行中和以保持羽流电中性,否则将导致航天器自充电,对其通信和电子器件造成损害,并减弱加速场。为了简化系统结构,延长推力器寿命,提出了一种能够交替加速正、负离子来获得推力的电负性气体等离子体推力器。分析了该推力器的工作原理和加速过程,指明了包括电负性气体种类选取、电子过滤装置设计要求、如何施加周期性栅极偏置电压加速正、负离子以及合理诊断离子数密度等关键技术,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43.
内部冲击和外部气膜的组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一种外部稀疏气膜和内部冲击复合的导向器叶片冷却结构.研究的重点是气膜孔和冲击孔的相对位置以及气膜孔直径对叶盆和叶背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 并对叶盆区域和叶背区域的综合冷却效率和热均匀性做了讨论.计算表明:在计算所选取的参数范围内, 气膜孔直径的增大提高了叶盆区域的综合冷却效率, 而对叶背区域的影响规律则较为复杂;综合考虑叶盆叶背的冷却效率和热均匀性, 气膜孔的位置在单元腔的前部时冷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44.
离子推力器羽流热效应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推力器工作时向外喷出的羽流与航天器表面碰撞,会引起敏感材料热变形等热效应,严重时会导致航天任务失败。针对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LIPS-200型离子推力器羽流热效应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中,使用粒子网格(PIC)方法处理等离子体运动,使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方法处理粒子间碰撞,使用Maxwell模型处理粒子与壁面的能量交换,对电推进羽流热效应测量中的部分测点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离子推力器出口轴线上滞止热流仿真值与实验测量值误差小于17.0%。此外,热流计对流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热流计附近0.1 m范围内,对整体流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45.
本文将矢量喷管构件的强度考虑为随机变量,将构件的应力考虑为随机过程,建立了构件结构功能函数的随机过程模型.通过结构功能函数的极小值变换,把功能函数的动态可靠性模型转化为功能函数极小值分布的静态可靠性模型.根据构件应力过程的特点,把构件应力的随机过程简化为Gumber-平稳二项随机过程,并给出了当构件强度分布为正态分布,但分布参数未知时,构件可靠度的最小方差无偏估计值.  相似文献   
646.
某离心叶轮改型气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航空发动机离心压气机实施改型气动设计与数值模拟,以达到其“效率提高不低于2%”的性能指标。设计、计算结果表明:改型离心叶轮达到或超过了性能指标要求,可为类似的叶轮机改型气动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47.
指尖密封轴向布局的变尺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有限元技术研究了在不同压差条件下,指尖密封轴向布局中密封件轴向尺度配置对指尖密封装置的迟滞特性、密封靴与转子接触封严区接触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况条件和轴向布局结构对迟滞率和接触压力的影响较为复杂,而夹心状指尖密封轴向布局结构能够具有相对较优良的迟滞特性和接触特性的匹配关系。研究工作同时表明有必要进行指尖密封轴向布局结构及尺寸的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648.
通过对减小转速故障信号产生机理的研究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重模型假设下的并行鲁棒观测器残差输出的故障分离方法 ,建立了实际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和 4种故障工作模式 ,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型航空涡扇发动机导致减小转速信号产生的传感器的故障检测与分离。数字仿真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 ,文中提出的方法可靠性高 ,故障定位准确 ,对发动机减小转速信号的故障分离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49.
鱼类推进性能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统一的三维波动板位势流模型,在文[1]和[2]的基础上建立了鱼类最佳游动方式理论。通过大量的数值计算,对各种鲹科模式游鱼的尾鳍推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动物学的知识讨论了鱼类尾鳍的形态适应,用本文理论结合观测数据对鳟鱼的推进力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和实际测量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50.
为了综合评价高超飞机用高Ma的涡轮发动机及其组合动力的预冷技术方案,从工程应用角度以飞机动力需求为牵引,开展了射流预冷、超临界氦强预冷和燃油强预冷技术方案的对比分析。针对3种预冷技术方案的原理、技术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适应飞机需求的标志性技术指标开展分析和评估,从跨速域时性能、技术难度及风险、付出的成本代价和周期,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开展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从满足产品需求的角度出发,与超临界氦强预冷和燃油强预冷技术方案相比,射流预冷技术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总压损失小、可与进气道高度集成、供水量适度,以及涡轮发动机本身提供的功率足以驱动射流预冷系统无需额外能源,是目前涡轮发动机扩包线的较优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