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48篇
航空   233篇
航天技术   147篇
综合类   64篇
航天   1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01.
针对晃动基座下的对准精度受限于惯性器件常值误差,提出了旋转调制下的抗晃动干扰初始对准方法。首先,分析了单轴连续旋转调制技术对常值误差的补偿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晃动基座下的惯性器件输出模型;其次,详细推导了基于双重积分的惯性系粗对准算法,通过惯性坐标系下的姿态更新跟踪载体实际姿态变化消除了角晃动干扰,通过对比力进行双重积分克服了线振动影响;最后,在粗对准算法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旋转调制下的系统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通过反馈校正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最优估计精对准。仿真结果表明:旋转调制下的抗晃动对准方法在克服晃动干扰的同时,能够解决对准精度受限问题,有效提高了初始对准精度。  相似文献   
602.
A new water-Cherenkov radiation detector, located at the Argentine Marambio Antarctic Base (64.24S-56.62 W), has been monitoring the variability of galactic cosmic ray (GCR) flux since 2019. One of the main aims is to provide experimental data necessary to study interplanetary transport of GCRs during transient events at different space/time scale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detector and analyze observations made during one full year. After the analysis and correction of the GCR flux variability due to th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a study of the periodicities is performed in order to analyze modulations due to heliospheric phenomena. We can observe two periods: (a) 1 day, associated with the Earth’s rotation combined with the spatial anisotropy of the GCR flux; and (b) 30 days due to solar impact of stable solar structures combined with the rotation of the Sun. From a superposed epoch analysis, and considering the geomagnetic effects, the mean diurnal amplitude is 0.08% and the maximum flux is observed in 15 h local time (LT) direction in the interplanetary space. In such a way, we determine the capability of Neurus to observe anisotropies and other interplanetary modulations on the GCR flux arriving at the Earth.  相似文献   
603.
脉冲位置调制(PPM)无线光通信系统易受到大气湍流影响,针对于此,将Turbo技术引入到PPM的解调和乘积码译码中。基于极大似然准则导出了PPM软检测解调方法,结合分组码的SISO译码,构建了检测解调和译码联合迭代的Turbo结构,推导了其迭代原理算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误码性能可随迭代次数增加改善,其中,在大气闪烁指数0.1和误码率10-6条件下,迭代3~5次相比非迭代系统获得了0.8 dB以上的增益。  相似文献   
604.
针对近地表细颗粒物含量的卫星遥感精度问题,系统提出了“偏振交火”的卫星遥感策略和模型,开发了高精度偏振扫描仪(POSP)和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PC)双偏振载荷套件,装载在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上并成功发射。本文在介绍“偏振交火”原理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载荷工程的实现方法和在轨应用方法,初步展示和评估了在轨应用效果。在轨初步应用结果显示:双偏振载荷间能够实现稳定交火工作,视场匹配精度优于0.077 POSP像元;基于L1级数据初步开展了双偏振载荷间的辐射和偏振交叉定标/验证,共有波段拟合优度(R2)分别达到0.999和0.993;基于“偏振交火”载荷观测数据融合反演的近地表PM2.5与地基网络监测结果的相关性为0.684,偏差落在期望误差(EE)范围内的比例为88.36%。初步在轨结果达到了预期应用目标,显示了“偏振交火”方案在气溶胶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05.
随着无线电信号数据海量增加,复杂电磁环境下面临着未知威胁和目标侦察识别复杂度高的问题,本文针对未知无线电信号的特征提取任务,设计了一种混合神经网络以提高目标无线电信号的识别能力。先通过胶囊神经网络对未知信号的空间信息进行提取,再进一步运用门控循环单元提取信号在时间上的特征信息。设计混合网络模型将信号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相结合,提高对目标信号的分类精度。通过RML2016.04C调制信号数据集,验证了混合神经网络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当信噪比为6 dB时,混合网络模型对多种不同调制信号的分类精度大于95%。因此,本文所设计的混合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对不同调制信号进行准确分类。  相似文献   
606.
王晓天  刘敏  鲁帆 《遥测遥控》2022,43(3):31-36
提出了一种同时提高探针馈电单层圆极化微带天线的增益带宽、阻抗带宽及圆极化轴比带宽的方法,解决了传统单馈点单层微带天线阻抗及圆极化轴比带宽较窄的问题。基于环形贴片行波圆极化辐射原理,通过在辐射贴片上方加载一方环形金属贴片,该贴片内外环与辐射贴片边缘等距设计,可调参数少,增加了天线阻抗及轴比宽带,提高了天线增益,同时实现低剖面应用。基于此方法,设计了一款应用于某型号的UHF频段宽带圆极化天线,并加工实物。实测结果表明:该天线电压驻波比(VSWR)<2的带宽达到17.2 % (370 MHz ~ 440 MHz),轴比(AR)小于3 dB的带宽达到8.4 % (395 MHz ~ 430 MHz),天线带宽内主辐射增益约7 dB左右。设计方法对提高单馈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轻小型化、宽带技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07.
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具有传输速率高、体积小、质量轻、功耗低等特点,适用于卫星高速数据传输。激光通信调制技术作为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影响系统通信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介绍空间激光通信调制技术的原理及其分类,并对其优缺点做比较分析,再对激光调制的关键技术进行阐述;然后,从发展阶段与应用环境角度对国内外已报道的空间激光通信调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最后,对空间激光通信调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08.
信号认证是满足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民用信号安全性需求的关键,相比于导航电文认证(NMA),扩频码认证(SCA)具有更强的安全性。为了在实现SCA的同时不对非认证用户造成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码片幅度调制(CAM)的导航信号SCA方法,对民用信号的扩频码的码片幅度进行了调制,实现了在扩频码层面的认证特征的引入。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采用理论和仿真分析,与GPS L1C采用的Chimera SCA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检测性能方面提升了2.55~2.78 dB。研究成果可为下一代高安全卫星导航信号的设计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