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4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264篇
航空   943篇
航天技术   310篇
综合类   129篇
航天   20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01.
Mariner 10 measurements proved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scale internal magnetic field on Mercury. The observed field amplitude, however, is too weak to be compatible with typical convective planetary dynamos. The Lorentz force based on an extrapolation of Mariner 10 data to the dynamo region is 10−4 times smaller than the Coriolis force. This is at odds with the idea that planetary dynamos are thought to work in the so-called magnetostrophic regime, where Coriolis force and Lorentz force should be of comparable magnitude. Recent convective dynamo simulations reviewed here seem to resolve this caveat. We show that the available convective power indeed suffices to drive a magnetostrophic dynamo even when the heat flow though Mercury’s core–mantle boundary is subadiabatic, as suggested by thermal evolution models. Two possible causes are analyzed that could explain why the observations do not reflect a stronger internal field. First, toroidal magnetic fields can be strong but are confined to the conductive core, and second, the observations do not resolve potentially strong small-scale contributions. We review different dynamo simulations that promote either or both effects by (1) strongly driving convection, (2) assuming a particularly small inner core, or (3) assuming a very large inner core. These models still fall somewhat short of explaining the low amplitude of Mariner 10 observations, but the incorporation of an additional effect helps to reach this goal: The subadiabatic heat flow through Mercury’s core–mantle boundary may cause the outer part of the core to be stably stratified, which would largely exclude convective motions in this region. The magnetic field, which is small scale, strong, and very time dependent in the lower convective part of the core, must diffuse through the stagnant layer. Here, the electromagnetic skin effect filters out the more rapidly varying high-order contributions and mainly leaves behind the weaker and slower varying dipole and quadrupole components (Christensen in Nature 444:1056–1058, 2006). Messenger and BepiColombo data will allow us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various models in terms of the magnetic fields spatial structure, its degree of axisymmetry, and its secular variation.  相似文献   
102.
张捷  周文杰  杨晓奕 《航空动力学报》2018,33(11):2620-2625
为了推进替代燃料的多元化,扩大航空燃料的组分分布。以标准航空煤油为基准,研究了柴油和高沸点费托油对燃烧室贫油熄火边界的影响。实验采用单头部燃烧室,通过改变燃烧室进出口压力,研究其熄火边界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与理化性质和组成的关联关系。结果显示在220kPa的出口压力下,航空煤油的熄火性能略优于另外两种燃油,高沸点费托油相比航空煤油熄火边界窄5%,而在140kPa的低压条件下,高沸点费托油的熄火边界相比航空煤油拓宽了8%。分析得到整体上低沸点烷烃和直链烷烃的熄火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03.
永磁行星齿轮和同轴永磁齿轮是两类具有不同拓扑结构和运行原理的磁力齿轮,采用定量设计比较法设计了具有相同有效体积和永磁体用量的上述两类磁齿轮,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对二者的转矩传递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永磁行星齿轮较同轴永磁齿轮有更高的转矩密度和更低的转矩脉动。此外,由于永磁行星齿轮具有更加灵活的运行模式,并且能实现功率分流,使其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加工了一台永磁行星齿轮样机,并搭建试验平台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结果表明了该拓扑结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4.
电连接器作为飞机上重要的元件,电连接器的安全工作已经是飞机安全的生命线。针对提高电连接器可靠性的要求,研究了航空电连接器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通过ANSYS Workbench的静力学模块对插拔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插拔过程得到插拔力、接触压力、簧片变形量曲线。通过COMSOL对接触界面粗糙度对接触电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到接触压力与接触面状态对接触电阻影响。通过ANSYS和COMSOL结合的方法,获得接触压力与接触电阻的关系曲线。模态分析得到接触件固有频率,进而得到振幅对接触压力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插针插入的过程中,最大应力位于簧片根部截面内侧开槽处。接触件粗糙平均高度越高,粗糙斜率越小时,接触电阻越大。当振动方向和振动频率保持不变时,最小接触压力随振幅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5.
为研究硅橡胶基防热涂层高温下的力学性能,针对两种硅橡胶基防热涂层开展高温压缩试验,对其截面的宏观及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并结合高温下的热失重分析,探讨了其高温压缩强度变化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甲基苯基硅橡胶涂层高温热解温度区间主要为500~650℃,最终质量残余率为67.61%,其高温压缩强度在25~800℃呈增加趋势,由于玻璃小球的软化及树脂基体的热解,导致在400及700℃两个温度点的压缩强度降低,但在800℃由于玻璃小球与涂层中填料、烧蚀产物等发生共融,使涂层力学性能显著增加。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涂层的高温热解温度区间主要为450~800℃,最终质量残余率为89.95%,由于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涂层在高温热解后产生的陶瓷相,弥补了树脂裂解所带来的强度下降,因此在25~800℃其高温压缩强度较为稳定,并未产生明显衰减。影响硅橡胶基防热涂层高温力学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树脂基体的热解以及填料在高温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相似文献   
106.
采用籽晶法在定向凝固炉中制备了一种[001],[011]和[111]取向的第四代单晶高温合金,分别在 23 ℃,800 ℃和 980 ℃研究了合金不同取向的拉伸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研究不同取向、不同温度的合金组织、断口形貌和断裂组织。结果表明:不同取向合金在垂直于晶体生长方向的截面上具有明显不同的铸态枝晶和热处理组织形貌。不同温度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按[111]、[001]、[011]取向的顺序降低。合金的伸长率与断面收缩率在 23℃和 980 ℃时[011]取向最大,而 800 ℃时[111]取向最大。23 ℃和 800 ℃不同取向合金拉伸为类解理断裂,980 ℃[001]、[111]合金拉伸为韧窝断裂,而[011]取向合金拉伸为类解理和韧窝混合断裂。拉伸断裂后,23 ℃和 800 ℃时不同取向合金的γ′相仍为立方体形状,980 ℃时[001]取向合金γ′相沿应力方向变长,[111]取向合金的γ′相变成平行四边形,而[011]取向合金的γ′相被单一密集滑移带剪切。  相似文献   
107.
研制了一款中温透波自黏性树脂,对树脂的凝胶时间、流变性能等进行了测试,使用该树脂制备了中温透波自黏性玻璃纤维织物及石英纤维织物预浸料,对预浸料的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研究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耐热性、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达148℃,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且在93℃时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保持率,满足使用要求。进行预浸料和蜂窝胶接,测试了试验件的剥离强度,结果表明滚筒剥离强度≥50N.mm/mm,树脂预浸料自黏性较好,夹层结构的滚筒剥离强度高,满足应用指标要求。与民机用典型进口预浸料体系CYCOM■7701/7781对比,两种复合材料室温干态及93℃干态层间剪切性能相当,ACTECH■1210/2221在耐热性与介电性能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8.
陈瑶  陈洪伟 《航空动力学报》2019,46(3):71-75, 108
在模块化永磁直线游标电机的初始设计及优化设计中,使用有限元方法(FEM)计算漏磁系数时需要耗费大量的建模和计算时间。针对这一问题,建立该种电机的等效磁网络模型,在建模期间,考虑气隙中的边缘效应,并计算永磁体组与定子齿在不同相对位置时的等效磁导,得到该种电机在一个周期内不同相对位置时的漏磁磁导和漏磁系数的数学解析表达式。采用FEM验证了该数学解析表达式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为模块化永磁直线游标电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为获得较优的2050铝锂合金形变热处理工艺,本文采用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探究固溶温度、预变形量、时效温度与时效时间对合金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通过TEM、金相分析不同工艺下材料的微观结构,探究其与力学性能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固溶温度525℃,预变形量12%,时效温度160℃,时效时间48 h的工艺参数能够获得较优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0.
基于一种新的渐近均匀化(AH)实施方法,预测并讨论了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的宏观等效弹性性能及纤维排列方式对等效力学性能的影响。该方法方便地将有限元分析(FEA)软件作为一个工具箱使用,只需在单胞上施加简单位移周期边界条件开展静力学分析,即可经过简单计算得到等效弹性常数,相比传统均匀化实施方法显著降低了实施难度并简化了计算过程。通过对比不同数值方法的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数值结果表明:六边形排列下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呈现横观各向同性,而正方形排列下则呈现宏观正交各向异性,经过刚度平均化过程可得到横观各向异性材料性质,纤维体积含量对两种排列方式下材料等效弹性模量影响显著但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