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74篇
航空   333篇
航天技术   57篇
综合类   49篇
航天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罗飞  张军红  王博  唐瑞琳  唐炜 《航空学报》2021,42(12):124770-124770
在复杂的作战和着舰环境下,舰尾气流扰动是着舰误差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如果在着舰下滑阶段利用直接升力控制(DLC)的快速性和解耦性能力,可以极大地减轻飞行员着舰操纵负担并且提高着舰最后阶段对舰尾流的抑制能力。从航迹调节和姿态稳定的解耦角度出发,提出在非线性动态逆(NDI)控制框架下实现基于直接升力的着舰控制律方法,并通过建立含有舰尾流扰动的E-2C全量飞机仿真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非线性动态逆控制中引入直接升力的舰载机着舰控制律,可以实现在着舰下滑阶段姿态稳定的同时,通过直接升力快速解耦调节航迹误差,并且在引入舰尾流干扰的情况下,具有快速修正下滑倾角误差、抑制舰尾流干扰的能力,最终达到显著提高着舰精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92.
The radiation environment in the troposphere of the Earth is governed by cosmic rays of galactic and solar origin. During major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 events the radiation environment changes dramatically. As a results the risk of biological effects due to exposure to ionizing radiation of aircrew increases. Here we present a numerical model for computation of absorbed dose in air due to cosmic rays of galactic and solar origin. It is applied for computation of radiation environment at flight altitude in the equatorial region during several major ground level enhancements, namely GLE65 on 28 October 2003, GLE69 on 20 January 2005 and GLE70 on 13 December 2006. The model is based on a full Monte Carlo simulation of cosmic ray induced atmospheric cascade. The cascade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with CORSIKA 6.990 code with corresponding hadron generators FLUKA 2011 and QGSJET II.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cascade components, namely electromagnetic, hadron and muon is explicitly obtained. The spectra of arriving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 are calculated from ground level measurements with neutron monitors and satellite data from GOES. 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93.
马杰  孙栗  李松林  彭浩  王刚  蔡晗 《航空动力学报》2021,36(12):2545-2554
以乙二醇水溶液为载冷基液制备了相变微胶囊悬浮液(MEPCMS),并测量了其物性参数,然后实验研究了MEPCMS在树形微通道内的热力特性,揭示了雷诺数、质量分数对MEPCMS热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MEPCMS的比定压热容随着微胶囊质量分数与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黏度随着微胶囊质量分数的增加与温度的降低而增大;MEPCMS的表面传热系数随着雷诺数与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当雷诺数为118时,质量分数为1%、3%的MEPCMS的表面传热系数相对于载冷基液分别提高了3.92%和9.04%;MEPCMS的摩擦因子随雷诺数的增大与质量分数的减小而减小,但随着雷诺数的增加,MEPCMS的摩擦因子逐渐接近载冷基液。   相似文献   
294.
王良益 《航空学报》1995,16(5):592-595
在计算与风洞实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机翼剪切翼梢气动布局 ,对平面形状与翼型进行了优化设计 ,达到了巡航状态与爬升阶段较高的增升减阻要求。计算采用涡格面元法与涡升力展向分布吸力比拟法相结合的方法 ,既能考虑气动力的非线性因素 ,又有较高的计算精度与速度。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十分吻合。通过分析得到 ,在矩形翼翼梢处增加具有较大前缘后掠角的梯形剪切翼梢有不仅增加机翼展弦比 ,且可改变展向环量分布 ,使其接近椭圆分布 ;剪切翼梢上的前缘涡可抑制翼端涡的作用 (使翼端涡强度变弱 ) ,并在剪切翼梢上产生附加升力  相似文献   
295.
杨国庆  葛洪纬 《航空学报》1994,15(5):570-575
阐述了基于逻辑神经网络的图象平滑、压缩编码方法。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以逻辑神经网络为窗口,选择对某种图象变换敏感的模式训练窗口。当窗口对图象扫描时,窗口在图象的各位置输出响应,通过对这些响应的简单运算,实现所希望的处理。除了理论分析外,文中还给出了各种方法的典型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96.
翼型喷气增升效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数值方法模拟了飞行器升力面下表面喷气的增升作用。数值模拟的出发方程是N-S方程,格式为Beam-Warming格式的改进型。模拟结果表明:喷气增升主要是通过改变上、下翼面的压力分布实现的。在一定范围内升力随气流出口速度增加而加大,气流出口速度超过一定值后升力开始下降。喷口位置后移增升效果较好。单一增大气流出口压力时增升效果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97.
定后掠角密切锥乘波体的生成和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段焰辉  范召林  吴文华 《航空学报》2016,37(10):3023-3034
对定后掠角密切锥乘波体(OCWRCAS)的生成方法和考虑黏性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定后掠角乘波体的前缘具有特定的后掠角,能够在上表面产生稳定分离涡从而改善乘波体的气动性能。本文首先在传统密切锥乘波体生成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定后掠角密切锥乘波体的生成方法;从前缘后掠的几何特征中提取了后掠角、激波角和前缘曲线程度等设计变量,并研究了设计变量的取值范围;以遍历设计空间的思路对两类定后掠角密切锥乘波体进行了设计分析,研究了升阻比、体积效率随设计变量的变化规律,然后在设计空间内进行了多目标寻优;最后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定后掠角乘波体的乘波特性和涡升力特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由本文生成方法得到的定后掠角密切锥乘波体具有明显的乘波特性并且能够在较高的升阻比时保证一定的体积效率;定后掠角前缘能够在一定的迎角下在上表面产生稳定的分离涡,产生涡升力。  相似文献   
298.
为优化柱肋阵列冷却效果,通过缩小柱肋阵列中局部柱肋直径得到3种非等直径柱肋阵列通道。采用瞬态液晶测试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其传热和流阻特性。结果表明:保持奇数排柱肋直径的大小,仅减小偶数排的直径,能在传热减弱不多的情况下,使通道的流动阻力大幅降低。适当调整奇/偶数排柱肋的直径,雷诺数为10 000~50 000,奇偶数排柱肋直径比为1.4的非等直径柱肋阵列通道,其平均传热系数仅减小了约6%,而阻力系数则减小了约21%。   相似文献   
299.
使用控制理论方法建立了对翼型最大升力优化设计的模型.并且在给定约束力矩系数和约束翼型面积条件下对GAW-1低速高升力翼型进行了最大升力状态实例优化设计,验证了使用粘性伴随方法建立的以翼型最大升力为目标的多约束优化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00.
随着对生产成本、性能和可靠性、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运输类飞机的发展趋势是具有更大的载重、更短的起降距离、更低的污染排放和噪声,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更高效和简单的增升和控制技术,而采用狭缝吹气的主动流动控制增强升力的方式已经被证明是最值得研究推广的应用技术之一。而在分析飞机起降性能时,必须要考虑到地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采用吹气进行增升的翼型地面效应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定常吹气对某无缝襟翼翼型地面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近地面在襟翼前缘施加吹气控制后,与远地面施加定常吹气控制相比,翼型升力线斜率和升力明显降低;小迎角下,动量系数为0.005时,升力随着距地高度的减小先减小后增加,动量系数增加到0.01后,升力随着距地高度的减小而减小;无缝襟翼翼型在不同动量系数和不同距地高度时出现的不同程度升力减小的现象,能直接影响飞机的起降性能,是采用吹气控制进行增升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