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4篇 |
免费 | 441篇 |
国内免费 | 17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009篇 |
航天技术 | 101篇 |
综合类 | 133篇 |
航天 | 19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61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80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在对导弹结构的固有动力特性和响应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轴向分布的接头对于全弹的刚度和阻尼特性都带来明显的扰动,对固有频率的影响最大甚至可达25%左右.所以我们必须对导弹弹体接头的动力特性及它对全弹动力特性的影响做深入研究,从而有效地确定全弹动力特性和数学模型,可靠地控制全弹的结构动力响应特性 [1]. 相似文献
182.
183.
郝芳 《运载火箭与返回技术》2006,27(1):67-70,66
文章介绍了钢球连接方式火工装置中,钢球连接处的结构强度校核。通过经典的接触应力计算公式,结合钢球在火工装置上的具体使用情况,利用微变形理论,归纳出了火工装置上起连接承载作用的钢球连接方式新的强度校核判断法则。试验结果表明,该判据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火工装置上钢球连接方式的结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84.
光学镜体用铍材及其尺寸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评述了铍材用作光学镜体的优越性及其发展状部况,讨论了影响铍镜尺寸稳定 因素及提高尺寸稳定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5.
186.
首先建立简化的力学模型模拟复杂的铆钉连接件结构,并用有限元软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细节应力分析。然后利用损伤力学守恒积分原理得到计及损伤耦合效应的集中应力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由热力学原理导出的以损伤驱动力表示的损伤演化方程,给出裂纹形成寿命与载荷关系的解析表达式。进一步,按照某种材料的部分标准试件的中值疲劳曲线拟合损伤演化方程中的材质参量,并利用同类材料的其他标准试件的中值疲劳曲线进行寿命预估方法验证。最后,给出了国产某型客机危险部位具有不同存活率的疲劳裂纹形成寿命。 相似文献
187.
设计了接头球半径为8cm的柔性接头及其增强件环向应力电测系统,测试了不同燃烧室压强和摆角条件下增强件的环向应力,并与现有经验公式、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基于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接头球半径变化对增强件环向压缩应力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接头球半径在6~10cm范围内增强件环向压缩应力估算公式,另外研究了喷管喉径对柔性接头结构应力的影响,讨论了冷试容器压强和热试车发动机燃烧室压强换算公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增强件环向压缩应力试验测试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较好,现有增强件环向压缩应力经验公式估算结果值得商榷,柔性接头冷试结构应力与热试结构应力是不同的,冷试容器压强和热试车发动机燃烧室压强换算公式对于增强件环向压缩应力是适用的,但是对弹性件切应力不适用。 相似文献
188.
单向复合材料在低温下的应力集中及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采用计及基体拉力的修正剪滞模型,研究了在低温情形下受纵向拉伸荷载作用的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部分纤维及基体断裂所导致的应力重新分布。然后采用随机临界核理论,对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低温情形下的拉伸破坏过程进行了细观统计分析,定量地研究了低温对拉伸强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低温环境下,E-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力集中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强度极限均比常温情形下高。 相似文献
189.
190.
通过对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行70、85、100℃下的循环水浸吸湿试验,研究了复合材料在不同水浸温度下的吸湿-脱湿行为规律。同时,对循环吸湿-脱湿过程中的试样进行层间剪切强度测试和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循环吸湿各个阶段的纤维基体结合状态。结果表明,水浸温度越高,水分的扩散速率越快,饱和吸湿率越大。经过循环吸湿后复合材料的吸湿行为仍满足Fick第二定律,吸湿后层间剪切强度下降,湿热循环次数越多下降的越明显。脱湿后层间剪切强度有所恢复,水浸温度越高造成的不可逆破坏越大,层间剪切强度恢复的越少。干态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31℃,吸湿后下降了3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