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65篇
航空   294篇
航天技术   89篇
综合类   66篇
航天   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91.
In this paper, a Non-Ablative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NATPS) with the spiked body and the opposing jet combined configuration is proposed to reduce the aerodynamic heating of the hypersonic vehicle, and the coupled fluid-thermal numerical analysis i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thermal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NAT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iked body pushes the bow shock away from the protected structure and thus reduces the shock intensity and the wall heat flux. In addition, the low temperature gas of the opposing jet separates the high temperature gas behind the shock from the nose cone of the spiked body, ensuring the non-ablative property of the spiked body. Therefore, the NATPS reduces the aerodynamic heating by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flow field, and the thermal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is better than the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TPS) with the single spiked body and the single opposing je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NATPS are analyzed. Both increasing the length of the spiked body and reducing the total temperature of the opposing jet can improve the thermal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NATPS and the nonablative property of the spiked body. However, increasing the heat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of the spiked body can enhance benefit the non-ablative property of the spiked body, but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thermal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NATPS.  相似文献   
492.
头部和后体对钝头体侧向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钝头体大迎角飞行时会出现随机的非对称流动现象,引起不确定的较大侧向力,进而使其偏离运行轨道。通过在钝头体头部施加人工扰动块可以固定其大迎角下的非对称流场结构,得到确定的侧向力,以利于改善钝头体的大迎角飞行特性及机动性。本文讨论了在头部人工扰动块主控流场结构的基础上,模型后体对侧向力影响的存在性问题,在迎角为50°、雷诺数为1.54×105的条件下,利用实验对周向角为90°和270°、子午角为10°的扰动位置的球形扰动主控下的侧向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钝头体大迎角下的非对称流动结构在头部主控的基础上,后体对非对称流动的影响不会消失,且其为影响头部扰动主控作用的重要因素。尽管模型后体的影响不会改变钝头体头部对于流场结构的主控地位,但会影响头部扰动控制的精准程度。所以在通过钝头体头部施加扰动进而得到确定的侧向力的同时,还需要减小模型后体对流场的影响,对其结构和加工质量进行优化,以更好地通过人工扰动主控流场结构。  相似文献   
493.
一种复杂形体消隐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视线交点法消隐原理。然后针对复杂形体投影特点,给出了一种消除复杂形体隐藏线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将复杂形体分解成若干个若干凸体,并将凸体的外围线框找出,同时将待消隐线段与外围线框求交,并用交点将待消隐线段分解成若干段,每一段采用视线交点法消隐原理测试其可见性,从而达到对待消隐线段消隐的目的。  相似文献   
494.
介绍了回转体流噪声实验的方法,并对实验测得的回转体流噪声声功率谱的谱特性进行了分析。测量结果表明:在高频段,回转体流噪声声功率谱按6dB/ 倍频程衰减;且其声功率谱与流速的7 次方成正比。基于本实验,验证了回转体流噪声相似律理论  相似文献   
495.
羊角涡结构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旋成体绕流中除了主涡系之外,在分离区发现一类由物面分离螺旋点发展而成的羊角涡结构.这类羊角涡出现频率很高,迎角范围约为25°~75°;它与旋成体背风区主涡系演化密切相关,伴随着非对称中高位涡脱体和低位涡展向跨越对称面而产生,是三维流动的结果.羊角涡结构虽小,涡强虽弱,但它通过主涡来体现它的气动力作用:在较小迎角下,从物面以tornado形状升起时通过涡量传输来改变同侧主涡涡量;在更大迎角时,通过干扰主涡促使主涡破裂.本文给出了物面螺旋点以至羊角涡的典型照片,分析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96.
针对可以用三轴椭球体近似建模的小天体,给出了非球形引力势函数,建立了航天器绕飞小天体的轨道动力学方程。利用Jacobi积分常数绘制了探测器在小天体周围的零速度曲线,并分析了探测器的可能运动区域,给出了航天器不碰撞小天体的边界条件。针对绕飞慢自旋小天体的情况,基于平均轨道根数的近似解分析了小天体扁率和椭率的摄动影响,并给出了几条冻结轨道及其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497.
通过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了钝体头部边界层“逾越”型转捩的问题。在计算上,利用高阶紧致差分格式和高分辨率的无反射边界条件,求解全N-S方程,并将局部有限幅值扰动直接引入到钝体头部的曲面边界层中。摈弃了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周期边界条件,以及以平板代替曲面的做法。结果表明:流场转捩的发生与一种类似“发卡”状的拉伸结构出现有关,而国外的计算结果中并未发现这一结构。此外,流场的失稳过程和物理图像也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国外目前的做法和结论是值得商榷的。同时,模拟的结果也说明,这种方法对研究大扰动转捩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98.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多重网格法,并将之与显式时间推进法、有限体积差分格式、粘性体积力法配合使用求解离心压气机内部流场。数值计算表明,作者多重网格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比较好,同时该多重网格法的收敛速度比不用多重网格法加快了将近两倍。  相似文献   
499.
对一种低雷达散射外形弹体下埋入式进气道的某设计方案进行了进气机理研究和低速气动实验研究。实验模型为低雷达散射的多边形弹体和埋入式进气道的组合。由于平面上的埋入式进气口进气困难,因此模型采用了由矩形进口逐渐过渡为圆形出口的进气道。通过对模型的CFD流场数值分析揭示了该平面上埋入式进气道的进气机理是进口侧梭产生涡,涡卷吸进气。通过对模型的低速气动实验研究获得了该埋入式进气道的流量特性以及气动特性随迎角和侧滑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给出的进气道在低速气动实验时具有良好的流量特性和气动性能,较好地解决了埋入式进气道在平面弹身上难以进气的问题。因此可以推断,本文提出的埋入式进气道与低雷达散射弹身一体化设计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00.
参考国内外高升阻比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经验,针对进出空间飞行器的气动特性要求,开展跨速域高升阻比融合升力体气动布局(BLB)研究以适应进出空间飞行器的各种要求,在传统的翼/身外形的气动效率与纯升力体高容量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研究表明通过构建融合升力体数模,研究气动外形的系统参数化描述方法,选择设计变量及变化范围,研究优化算法,建立融合升力体气动布局设计及优化工具,开展融合升力体气动外形优化设计是一种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优化平台集成数模参数化程序、网格自动化及基于Euler方程的快速流场求解程序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优化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发展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气动布局优化设计方法,设计了初步满足设计要求的新型高升阻比融合升力体气动布局。设计的新布局能为再入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提供参考,所发展的优化设计方法计算速度快,成本低,可以为走向工程实用化的复杂外形气动布局优化设计打下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