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航空   50篇
航天技术   2篇
综合类   14篇
航天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在低速环形叶栅实验台上圆弧斜槽处理轮毂相对静子扩压叶栅环的旋转频率对叶栅端壁区流动进行了影响实验探索。结果表明:轮毂处理能够消除叶栅端壁区的低速团,减小流动堵塞,叶栅流通能力最大提高了26.2%。轮毂处理消除端壁分离的能力与处理轮毂的旋转方向和相对转速密切相关。随着处理轮毂转速的增加,叶栅流通能力增加,并且存在局部非线性较强的转速范围。因此,轮毂处理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叶排与处理槽相对运动带来的流动非定常性。  相似文献   
32.
空客320系列飞机率先使用碳刹车起落架系统,使其轮毂刹车使用周期大大增加。因轮毂在飞机每次起落循环中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和制动力,服役环境相当恶劣,故较易产生损伤。本文对近年空客320飞机主轮毂修理中无损检测发现的问题予以分析,总结了主轮毂常见缺陷和裂纹等损伤的产生原因和无损检测经验。  相似文献   
33.
利用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以XH-59A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旋翼控制相位角对纵向配平特性、需用功率以及上、下旋翼桨毂弯矩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针对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的旋翼控制相位角的配置方法。该配置方法以降低直升机需用功率为目标,并保证上、下旋翼桨毂弯矩和配平特性满足要求。通过该方法能使XH-59A直升机在0~80 m/s的飞行速度范围内满足上、下旋翼最大桨毂弯矩和纵向操纵限幅的要求,并且能最多降低8%的直升机需用功率,为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基于最佳环量分布的螺旋桨滑流影响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鹏  姚磊江 《推进技术》2019,40(12):2694-2701
为了更加快速且准确地预测螺旋桨滑流对机翼气动系数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最佳环量分布并结合激励盘数值模拟技术实现螺旋桨滑流影响预测的方法,选择Prandtl最佳环量分布解析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桨毂修正办法,从而得到桨盘的最佳环量分布解析式。将采用不同方法计算螺旋桨压力阶跃分布作为激励盘模型的边界条件,采用CFD数值模拟得到了一种典型的桨-翼组合体的气动参数。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修正方法预测结果更接近于试验数据,升力系数的相对误差不超过3%,阻力系数的相对误差不超过20%。这种方法具有不依赖试验数据、低计算资源消耗的优势,对飞机概念设计初期快速确定螺旋桨滑流对机翼气动系数的影响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5.
为了研究静叶轮毂间隙对压气机角区失速的控制作用,以某1.5级轴流压气机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静叶轮毂整体间隙和部分间隙对压气机低工况点和设计点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间隙通过产生泄漏流削弱起始于轮毂表面终止于静叶吸力面的“龙卷风”旋涡的能量源,达到了控制角区失速提高压气机低工况点性能的目的,但间隙产生的泄漏损失会降低设计点性能。而部分间隙明显优于整体间隙,部分间隙的位置越靠近尾缘,低工况点性能提高的幅度越大,同时对设计点的损害越小。TAI2方案的低工况点流量增加了0.89kg/s,效率提高了1.25%,而设计点效率不降低。另一方面,只有当部分间隙增大到一定尺寸后间隙泄漏流才足以抑制角区失速团。   相似文献   
36.
利用ADINA软件建立了轮毂的有限元模型,得到了等效应力图和变形图,并对轮毂受载后应力和变形进行分析,采用径侧向载荷试验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轮毂受载后最大应力出现在固定轮缘上,并且在打气孔处会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试验加载过程中,轮毂的变形不会对刹车装置产生干涉,与有限元模拟的变形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7.
最小费用最大流模型在航班衔接问题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单枢纽航线网络的特点,以所需同飞机数最少,航班在枢纽机场的过站衔接最紧凑为目标,提出了描述航班衔接问题的最小费用最大流网络模型:首先将航班衔接问题转化为航班节的衔接问题并以各航班节在枢纽机场的到港,商港时刻为结点,建立了一个描述航班节衔接问题的单源汇网络,从而将航班衔接问题转化为该单源汇网络的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利用dijkstra算法求该网络的最小费用最大流进而得到了一个需用飞机数最少,且过站衔接最紧凑的航班节衔接方案,为利用计算机自动编制并优化航班衔接方案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直升机技术的若干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直升机技术发展的某些新趋势和新成果,主要包括带弹性铰的铰接式桨毂和无轴承桨毂等新型桨毂;桨叶专用翼型及桨尖形状的发展、桨叶平面形状优化;涵道尾桨和无尾桨等新型反扭矩系统;高阶谐波控制、主动控制襟翼、结构响应主动控制等直升机振动控制新技术;复合材料在旋翼、机身上的应用及其对直升机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文中着重介绍这些新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9.
微动疲劳普遍存在于航空结构中,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某型机Ti1023主桨毂中央件抗微动疲劳的工程实践,介绍了微动疲劳机理、影响因素和防护技术,为缺口敏感型Ti1023材料在其他动部件推广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0.
本文应用有限元法和模态综合技术建立了直升机气动/机械稳定性分析模型,详细讨论了球柔性桨毂旋翼结构和气动耦合对动力系统稳定性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导致稳定性特性改变的一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