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2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401篇
航空   1923篇
航天技术   264篇
综合类   374篇
航天   3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41.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variable speed tail rotors with Gurney flap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DONG  Dong HAN  Lei YU 《中国航空学报》2018,31(11):2104-2110
Gurney Flaps (GFs) are used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variable speed tail rotors. A validated analytical helicopter model able to predict the main and tail rotor power is utilized. The fixed height GF has substantially small influence on the tail rotor power in hover and low to medium speed forward flight, and can obtain significant power reduction in high speed flight. This ability can be enhanced by decreasing the tail rotor speed. With the deployment of GF, the collective pitch of the tail rotor decreases, and the maximum tail rotor thrust increases. The GF can compensate the reduction of the maximum thrust by the decrease in the tail rotor speed. The GF with a height of 5% of the chord length can almost remedy 50% of the thrust reduction introduced by decreasing 10% of the tail rotor spe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F height, the maximum thrust generated by the tail rotor increases. The GF with larger height can cause the increase in the tail rotor power in hover and low to medium speed flight. The retractable GF can obtain more power savings than the fixed height GF. However, the benefit is substantially small even in high speed flight. Considering the side effects introduced by the active GF, the fixed height GF may be more preferable. The mechanism for the retractable GF to generate more tail rotor thrust is to increase the lift in advancing side due to the higher dynamic pressure.  相似文献   
942.
针对集成式伺服作动器液压回路的特点和选择切换功能,分析了能源切换原理、选择活门的压力损失规律及其对作动器活塞运动速度的影响。电磁阀通过控制选择活门阀芯的位置以实现不同能源的切换。分析了选择活门压力损失的成因分布与特征。由分析可知,流道结构突变处的局部损失占比最大,沿程损失可忽略不计,选择活门压力损失与流入流量的平方呈比例关系。同时,拟合出了活塞伸出运动和收缩运动时的压力损失经验系数。建立了作动器左右腔流量、压力和活塞动力学模型,发现某型选择活门压力损失使作动器活塞伸出速度下降了4.9%,收缩速度下降了5.2%。由于活塞受力情况一致,选择活门的压力损失不影响负载力与活塞速度的关系,速度下降比例与负载力无关;阀芯开度直接影响着流经系统流量,系统流量影响着流体与流道的撞击强度和频率,进而影响了选择活门的压力损失程度,速度下降百分比随阀芯开度增大而增大。分析结果可为高可靠性、高精度航空作动器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43.
现代民用飞机机身结构大量采用复合材料,但因其遇到高温时会变软,耐热性较差,这就对复合材料周围的环境温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某型飞机的空调组件安装区域进行温度场CFD计算,分析了安装区内的高温部件对机身复合材料结构的影响。为了防止机身复合材料被高温部件烫伤,在高温部件的上方安装隔热板同时进行局部通风冷却,并对相应的工况进行CFD计算对比。  相似文献   
944.
采用熵守恒格式求解双曲守恒律方程不满足熵稳定条件.为了达到熵稳定,需要在熵守恒格式的基础上增加黏性机制,使总熵耗散.鉴于自适应人工黏性在不同的计算区域上其黏性大小的变化特点,在熵守恒通量的基础上添加经过修正的自适应人工黏性通量构造出一种新的结构简单的熵稳定格式.根据自适应人工黏性的自适应性,并经过简单调节黏性比例系数C之后,该格式可以在不使用限制器的情况下达到整体的高分辨率,表现出:在间断区域有足够的数值耗散保证稳定;在光滑区域,黏性很小,不会影响格式在此的高精度.最后的几个数值算例以熵稳定ERoe格式和高分辨率熵稳定EYee格式的数值结果作为参照,分析说明这种格式的特性.  相似文献   
945.
为了明确出舱速度对货物翻转的影响程度,构建了货物翻转运动轨迹模型,并通过实例在不同出舱速度的条件下对货物最大翻转角进行计算分析,拟合出货物翻转角随出舱速度的变化曲线,实现了货物出舱速度对货物最大翻转角影响的状态可视化。该计算模型可为控制合理的出舱速度范围以提升飞机空投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6.
某型燃气轮机封严盘疲劳裂纹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系统研究某型燃气轮机封严盘疲劳故障的现象、机理、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封严盘故障损伤痕迹、断口形貌、材料成分、金相组织等分析;同时进行了强度(应力)和模态振动特性方面的有限元计算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共振特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封严盘结构设计存在薄弱环节,其均压孔孔边径向应力水平高,孔边表面状态不佳,在一定振动应力作用下,均压孔边容易产生高周性质的疲劳裂纹。对防止某型燃气轮机封严盘产生疲劳裂纹失效提出修理和使用中应控制的要点。  相似文献   
947.
挠性高稳定度卫星载荷扰动力矩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载荷或星上运动部件相对卫星平台转动引入的扰动力矩严重影响卫星平台的姿态稳定度和指向精度.为满足卫星姿态高稳定度要求,采用正余弦细分驱动原理对帆板驱动机构(SADA)细分,并利用力矩补偿机构补偿有效载荷运动所引入的扰动力矩.此外,针对补偿机构自身存在的摩擦力矩设计补偿控制律,以改善其力矩输出性能.仿真算例表明设计方案有效.  相似文献   
948.
应用超声疲劳试验机对铸铝合金2-AS5U3G-Y35在扭转和拉压循环载荷下进行了超高周疲劳性能测试.介绍了超声扭转疲劳试验装置的设计.应用35 Hz常规疲劳试验机和20 kHz的超声疲劳试验机完成应力比R=-1的拉压、扭转疲劳试验,进而研究不同载荷条件、加载频率对铸铝合金超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S-N曲线显示,铝合金在105~1010疲劳周次间仍发生疲劳断裂,不存在疲劳极限.断口分析表明,在超高周循环拉压载荷下,疲劳裂纹常萌生于试样次表面材料内部缩孔.与循环拉压载荷下的疲劳断裂机理不同,在循环扭转载荷下疲劳裂纹主要萌生于试样表面,疲劳断裂面为一种典型的沿试样轴向45°的螺旋面,即沿最大主应力平面断裂.扭转疲劳断面清晰的剪切条带表明扭转疲劳断裂实质上是剪切断裂.  相似文献   
949.
为解决某超高速转子系统的失稳碰摩问题,以干摩擦阻尼耗散转子涡动能量理论为依据,采用一种自由安装式干摩擦片减振结构(干摩擦阻尼器).该结构在转轴上安装波形弹性垫片及干摩擦片,通过螺母预紧力矩向波形弹性垫片及各干摩擦片提供轴向正压力.干摩擦片随转子振动并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耗散转子涡动能量,达到减振、增强转子稳定性的目的.通...  相似文献   
950.
通过对广义应变能损伤函数(GSEDF)法进行分析,用非弹性应变能表征低周疲劳(LCF)损伤,提出了一种高温低周疲劳-蠕变(LCF-C)寿命预测的改进型GSEDF模型,修正了GSEDF法中的能量参数,使其与工程实际更吻合.所提出的模型具有模型参数少、适用性广和试验数据利用率高等优点,且能综合反映加载方式、保载时间和平均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