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7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196篇
航空   880篇
航天技术   205篇
综合类   117篇
航天   29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计算,得出H5飞机起飞离地后,在一台发动机工作(单发)条件下上升的最小允许速度、保持单发上升所需的坡度和各种飞行条件对单发上升性能的影响。对飞行员正确处置单发状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多Agent装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利用多Agent技术设计装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系统,设计了该系统的工作流程和若干个智能A-gent,各个单独的Agent都具有自己的判断方法、知识处理及同其它Agent的协作能力。通过任务共享和结果共享完成装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相似文献   
993.
在高焓风洞喷管膨胀流动中,会出现组分和振动能量的非平衡冻结现象,给试验数据的分析、外推和使用带来困难。笔者选择有飞行试验数据的钝锥体ELECTRE作为高焓风洞试验的标模,用热化学非平衡Navier Stokes软件,计算了飞行条件和相应的考虑组分和振动能量的非平衡冻结效应试验条件的模型绕流流场,用双尺度参数ρL和Stanton数,分析试验条件下的热流数据外推飞行条件的问题。研究结果说明:在模型头部区域,保持总焓和双尺度参数ρL不变,热流数据从试验条件外推到飞行条件是可行的;在模型尾部区域,试验条件和飞行条件的Stanton数有较大差别,用双尺度参数ρL把热流数据从试验条件外推到飞行条件有较大误差。最后提出了用CFD设计高焓风洞试验条件的思路,并识别真实气体效应显著改变热流分布的高焓风洞试验能力区域。  相似文献   
994.
针对商业火箭公司对于液态甲烷过冷加注的需求,开展了基于液氮冷源的甲烷过冷加注系统方案设计,并计算得到了不同甲烷流量和液氮压力参数下的过冷器换热面积。为了防止液氮温度过低造成液态甲烷凝结,参考现有液氧和煤油工艺流程,提出2种不同控制策略的甲烷过冷加注系统,并详细对比分析了这2种系统所能实现的6个不同工艺流程。结果表明:基于背压控制的加注系统相比于基于液位控制的系统具有更高可靠性,同时前者能够实现在线实时加注工艺,原因在于其通过控制换热器中液氮压力来保证液氮温度始终高于甲烷冰点。甲烷过冷器换热面积与甲烷加注流量、液氮背压均成正比,在具体工程实施中应当根据加注需要选取合适的加注流量和液氮背压,以减小过冷器尺寸和降低设备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995.
针栓式喷注器液膜下漏率预估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凯  雷凡培  杨岸龙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10):2223-2234
为了对针栓式喷注器液膜下漏率进行准确预测,基于针栓式喷注单元喷雾场结构分析,结合理论推导、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3种方法建立了液膜液束各自变形的相对变形量模型;在考虑液膜液束变形的基础上,引入相互影响系数表征多喷注单元间相互影响,建立了实际阻塞率和实际下漏率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及试验结果的多参数充分验证,结果表明:理论预估模型与数值仿真及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液膜液束相互作用下,液膜绕液束流动和液束根部横截面前后缘位置移动不同步导致的展向变宽分别是液膜和液束发生变形的主因,且有效动量比越大,液膜相对变形越大,液束相对变形越小。对于一定阻塞率的几何结构,结果表明:下漏率随着有效动量比的增大而增大,增大趋势呈先快后缓,且实际下漏率均小于几何下漏率,这是由膜束变形导致的实际阻塞率比几何阻塞率更大造成的。另外,发现液膜下漏率仅与表征流场结构(有效动量比)及几何结构的无量纲参数(液膜厚度与液束直径之比和阻塞率)有关,与喷射速度的绝对值无关,并给出了模型中的常系数供工程设计预估使用,对从设计初期就考虑针栓头的热防护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倪明  耿少娟  张宏武  王永生 《推进技术》2020,41(5):1000-1014
本文以两级对置式离心压气机为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湿压缩对压气机特性和内部流场的影响。数值计算借助ANSYS CFX软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耦合计算连续流场和离散粒子项,基于k-ε湍流模型、变比热拟合公式计算焓熵值,利用安托万方程求解饱和蒸汽压力并加入液滴破碎CAB模型和撞壁模型。在压气机进口采用干空气和不同喷水量与粒径组合共计7个工况条件下,对比分析了压气机总体性能变化、部件性能变化及水滴的运动轨迹。结果表明,湿压缩使得整机压比和效率均有所提高,但效果越好裕度越小。低压级内湿压缩效果明显,水滴蒸发使得出口温度降低;高压级湿压缩降温增益不明显,但受上一级冷却效果影响,压比和温比都增加。水滴在叶轮中主要积聚在叶片压力面根部。扩压器和回流器中产生了较大的尾迹损失,扩压器前缘受水滴破碎和掺混作用,产生较大熵增。  相似文献   
997.
可控固体推进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控固体推进技术是指在基于含能材料为工质的固体推进剂燃烧过程中,借助一定措施使得推进剂的燃烧方式可控,燃速可调,实现推力可随机控制的推进技术。其可对推进剂燃烧状态进行主动控制,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固体推进剂发动机推力主动、随机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从推力可控实施方案、对应推进剂类别以及其应用技术等方面对当前可控固体推进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部分可控固体推进技术中的推力可控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8.
江晓瑞  李卓  鲁荣  高波 《推进技术》2020,41(5):1178-1184
为研究固化反应对丁羟推进剂药浆触变性的影响,对丁羟推进剂药浆在固化反应过程中触变性转变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推进剂药浆的触变性受到固化时间和剪切速率两个因素的显著影响:剪切速率增高会促使药浆呈现触变性;固化时间增长会促使药浆呈现反触变性。药浆触变性转变的剪切速率为0.2s~(-1)~0.5s~(-1),剪切速率小于此范围时完全呈现反触变性;大于此范围时药浆完全呈现触变性。当剪切速率进入转变区间后,会先从低固化时间处由反触变性转变为触变性,随着固化时间的增长触变性消失,反触变性再次出现。剪切速率越高反触变性重新出现所需固化时间越长,超出转变区间后反触变性不再出现,药浆完全呈现触变性。  相似文献   
999.
为解决单点增量成形制件因减薄不均而产生的破裂问题,将静压支撑技术引入到成形过程中进行辅助成形。首先,对静压支撑-单点增量成形机理进行分析,根据减薄程度对制件进行区域划分;然后,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静压条件下制件各区域的减薄率变化规律;最后,搭建静压支撑-单点增量成形实验平台验证模拟结果。结果表明,Ⅱ区域减薄率沿结点路径增大,在距离板料边缘37. 5 mm处达到最大值,且随成形深度增加,减薄率在Ⅱ区域中间位置略有降低,至底端附近又有增加。减薄率随静压参数的增大而减小,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的误差小于5%。相比单点增量成形,静压支撑-单点增量成形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和控制制件壁厚的均匀性,延缓或避免了制件的破裂。  相似文献   
1000.
单模型在处理不等长序列数据关联时不能兼顾计算精度、复杂度和抗扰性,为此提出了基于多模型(MM)的不等长序列数据关联算法。将基于滑动窗口和动态时间弯曲(DTW)的不等长序列相似度度量模型作为MM的输入模型,以2种模型计算得到的时似变化比作为模型判断指标进行模型转换,实现了2种模型的优势互补,并得到模型的应用条件,最后输出MM作用后的不等长序列相似度,以此作为关联指标进行关联判定。仿真实验验证了MM关联算法在处理不等长序列数据关联的有效性,并对序列长度和突变率变化对关联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