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8篇
  免费   573篇
  国内免费   508篇
航空   2378篇
航天技术   492篇
综合类   357篇
航天   59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6 毫秒
991.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generation launch vehicles, space stations, lunar and deep space exploration, etc.,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craft structures will face new challeng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spacecraft weight and increase the payload, composite material structures will be widely used. I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the strength and lif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due to their complex mechanism and various phenomena in damage and failure. Meanwhile, the structur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used in spacecrafts will bear complex loads, including the coupling loads of tension, pressure, bending, shear, and torsion. Static loads, thermal loads, and vibration loads may occur at the same time, which asks for verification requirements to ensure the structure safe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 systematic multi-level experimental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building block approach (BBA)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ultilevel composite material structures for spacecrafts. The advance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s adopted based on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 and piezoelectric and optical fiber sensors to measure the composite material structure deformation. The virtual experiment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provide sufficient and reliable data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 structures of spacecrafts.  相似文献   
992.
为保证磁矩和磁心位置测量精度,需要对动态环路法磁矩测量系统进行标定。在分析系统测量误差组成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动态环路法磁矩测量系统标定的方法,即采用以不同大小标准磁体为被测对象的标定方案,利用最小二乘法给出了5个标定系数值。通过测量2组用于模拟真实被测对象的组合磁体,评估了标定后动态环路法磁矩测量系统的实际测量性能。结果表明,标定后的动态环路法磁矩测量系统对偶极磁矩的测量误差不大于4.6%,磁心位置测量误差不大于7.2%。  相似文献   
993.
海冰检测已成为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信号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为改善极化比海冰反演模型在海冰检测中的准确性,对极化比海冰反演模型的适用仰角范围进行了研究。根据菲涅尔原理,针对渤海海域的菲涅尔反射系数进行了模拟仿真,对极化比海冰反演模型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开展海冰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成功反演了渤海海冰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利用北斗反射信号反演海冰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两种模型的仰角适用范围。实验结果表明:用极化比海冰反演模型弥补偏振比海冰反演模型在高仰角情况下的不稳定性可行。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决传统雷达旁瓣干扰对消系统在强近地杂波接收时对消器收敛环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收敛权值存储的自适应旁瓣干扰对消系统,并给出了详细的软硬件实现方法.整个系统以EP1K100为控制核心.实际设备装调的结果证明该系统能有效消除近地接收时强地杂波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文章从腔体尺寸角度出发,认为某一方向的尺寸随温度是线形变化的。推导出了腔体各个部件的温漂影响因子,该因子反映了腔体的某个部件对整个腔体的温漂影响的大小。通过进一步的推导,引出了腔体温漂影响因子。依据腔体的温漂影响因子,对腔体的各个部件选择合适的材料,使腔体温漂得到补偿,并提出了腔体等效温度系数的概念。利用补偿后的腔体设计出了温度稳定的滤波器,并对影响滤波器温漂特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速度波门拖引干扰机理及其拖引过程的分析,建立了以跟踪误差、压制系数、拖引时间和干扰成功率等作为拖引干扰评估指标的评估模型,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Matlab仿真对速度波门拖引干扰效能评估给予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单一指标无法较完整的对数据融合中的数据关联效果进行评估的问题,本文提出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多个指标、多个场景对数据关联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实验表明,该模型可以对数据关联的性能进行定量评价,并且能够对不同关联算法的性能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98.
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锥柱形膜片屈曲载荷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建立了一种考虑膜片半径与厚度、锥段高度与角度等典型结构特征的计算屈曲载荷的工程方法,并选取典型样本点对模型进行了数值验证.结果表明:基于Cubic相关函数建立的Kriging代理模型预测未知样本点屈曲载荷误差控制在5%以内,较常用的Gauss相关函数更适合建立锥柱形膜片屈曲载荷的Kriging代理模型;此代理模型能准确计算未知样本点的屈曲载荷,减少了繁杂的有限元建模与计算过程;根据设定的屈曲载荷,代理模型可计算各典型特征的参数值,并可作为锥柱形膜片结构优化设计的约束函数或目标函数.   相似文献   
999.
石墨密封材料高温摩擦磨损行为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利用HT-1000型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石墨M210密封材料高温下摩擦磨损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分析了磨损表面形貌.基于试验数据,通过灰色理论GM(1,1)建立了摩擦因数和磨损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石墨M210密封材料摩擦因数呈先增大再减小,而后趋于一稳定值,试验温度为450℃时,摩擦因数最小;磨损率随着试验温度升高而增大.试验温度在低于300℃,磨损表面具有明显的黏着、撕裂和无序的塑流动痕迹,高于400℃时,塑流动痕迹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出现了剥落和断裂痕迹.温度较低时,石墨材料表面主要是水汽物理吸附膜起润滑作用,随着试验温度升高,由物理吸附膜润滑逐渐转向反应膜润滑.基于试验数据建立了精度等级均为1级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更加真实地模拟空降初期过程,在国内率先对带伞空降风洞试验中稳定伞的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包括稳定伞相似参数的确定、阻力系数的模拟。主要讨论一种在伞模型末端系配重并进行自由落体试验的方法来测量伞阻力系数,并通过在伞顶开孔来调整伞阻力系数,最后采用调整后的伞模型进行风洞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精确测量伞阻力系数,改变伞顶孔大小能有效调整伞阻力系数,且伞顶开孔可使稳定伞的下落过程更稳定;试验结果符合真实空降时近机身复杂绕流运动流场特性,与空降视频中空降轨迹发展规律相一致,表明所论述的稳定伞模拟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