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9篇 |
免费 | 144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92篇 |
航天技术 | 71篇 |
综合类 | 40篇 |
航天 | 1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从助推到接力工作的过渡状态,根据侧压式进气道从完全关闭到全部开启的工作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几何设计方案,即可变唇口活门方案.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发动机在工况变化的过渡过程中,可调唇口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方案可以实现进气道的启闭.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唇口活门遥控调节的侧压式进气道模型,完成了这种变唇口侧压式进气道模型的Ma为3.85风洞试验,证明该进气道在设计起动马赫数Ma为3.85下能够正常开启并起动工作,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2.
根据某膨胀循环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调节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推力调节阀的数学模型,并利用AMEsim软件构建了推力调节阀的仿真计算模型,对其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了发动机额定工况、高工况和低工况参数下推力调节阀内部各压力及流量参数,并对推力室室压、调节阀出口压力和氢主文氏管入口压力变化引起的调节阀主阀流量变化趋势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调节阀内部各压力参数及流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73.
274.
275.
为研究模态转换过程中模态选择阀(Mode Select Valve,MSV)与发动机总体之间的耦合作用,以典型的双涵道变循环发动机(Variable Cycle Engine,VCE)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三维MSV模型的数值仿真,建立具有通用性的MSV高保真度特性图;随后在基于部件的发动机零维整机气动性能计算程序的基础上,将该高保真度特性图耦合进入发动机性能计算程序,建立了多维度耦合模型,研究模态转换过程中MSV对总体性能以及部件的耦合影响;并对比了多维度耦合模型和零维模型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相比零维模型,多维度耦合模型的推力最大时高出3.98%,单位推力耗油率高出0.79%;风扇压比最大时高出9.86%,风扇效率高出0.75%.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多维度耦合模型正确地评估了MSV在非线性工作段的节流损失,该损失向后传递并影响到前可变面积涵道引射器(Front Vari-able Area Bypass Injector,FVABI)的掺混总压损失,依靠参与求解共同工作方程组显著地减少了外涵的流量,使得涵道比迅速减小,在发动机部件共同工作规律的约束和影响下,引起发动机低压涡轮落压比增加和低压轴转速增加,发动机性能参数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相较于零维模形,多维度耦合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模态转换时MSV对VCE性能参数以及其他部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6.
277.
李阳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1,37(2):60-62
在双组元推进系统中,使用单向阀控制气体介质单向流动.当上游气源接通时,单向阀受到瞬间冲击激励,其阀芯与弹簧构成简单的弹簧质量系统,在阻尼作用下,与非线性阀座或刚性阀座碰撞,会出现复杂的共振现象,导致整个气压系统不稳定.文中建立了单向阀弹簧质量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所产生的共振现象,为单向阀设计、试验和使用中控制共振现象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78.
为了消除某型燃油调节器计量活门控制系统受燃油油压扰动以及元件老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计量活门位置控制所受干扰,根据燃油调节器计量活门控制系统工作原理,采用机理建模的方法建立动力学方程;采用自抗扰控制方法对计量活门位置进行控制,将燃油扰动等引起的非线性项集成为总扰动,设计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进行实时观测并主动补偿;使用Matlab/Simu?link工具搭建仿真模型进行分析,将所提出的控制器与PI控制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跟踪5 mm平滑输入,一定燃油阶跃扰动情况下,自抗扰控制和PI控制的最大绝对误差分别为3.76459×10 -4 和8.20315×10 -3 ,均方差分别为1.78593×10 -6 和5.12835×10 -5 。在跟踪正弦函数输入,一定燃油正弦扰动情况下,自抗扰控制和PI控制的最大绝对误差分别为2.62611×10 -3 和9.03823×10 -3 ,均方差分别是5.71403×10 -4 和7.77306×10 -3 。所设计的控制器能有效估计并补偿扰动,比PI控制器具有更强的抗燃油扰动能力,鲁棒性更强,提高了计量活门位置控制精度。可为后续的抗扰动控制算法改进和后续试验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79.
280.
基于对某直升机桨距调节液压助力器地面试验用电液负载模拟器的原理分析,建立了电液加载系统的动态模型.由于电液加载系统中存在着结构参数难以精确获取和伺服阀负载流量非线性等不确定性因素,采用传统的经典控制理论设计出的控制器难以奏效,为此研究了基于H∞理论的电液加载系统的鲁棒控制策略.选择适当的权函数,利用混合灵敏度的方法设计并且采用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算法求解出鲁棒控制器.给出了使用鲁棒力控制器的试验结果,结果证明所设计鲁棒力控制器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