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1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46篇 |
航天技术 | 47篇 |
综合类 | 85篇 |
航天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共轴式双旋翼悬停流场的水洞PIV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共轴式双旋翼在悬停状态下的流场进行水洞实验,测量得到旋翼流场的涡量和速度分布,桨尖涡的结构和脱落轨迹等直观整体的图像,研究了共轴式双旋翼悬停流场的气动干扰特性.为了比较,对单旋翼也进行测量.实验结果为直升机的气动计算和合理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42.
直升机剪刀式尾桨气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剪刀式尾桨的气动特性进行了实验和分析研究。描述了在模型旋翼台上进行的实验 ,给出了拉力和扭矩随剪刀角变化的实验结果 ,对比了“下旋翼在前”和“上旋翼在前”2种不同布置的影响。实验表明 :“下旋翼在前”布置时的拉力大于“上旋翼在前”布置时的拉力 ;在某些剪刀角布置下会导致较强烈的桨 -涡干扰。然后 ,建立了一个剪刀式尾桨气动特性计算的分析模型 ,并进行了验证。应用这个模型 ,计算了剪刀式尾桨的桨叶诱速分布、升力分布以及桨尖涡位移 ,解释了拉力随不同剪刀角布置而变化的实验结果和实验中出现桨 -涡干扰的原因。最后 ,提出了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243.
几种矩形二维柱体节段模型上脉动力的测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运用一种气动力直接测量方法在风洞的平滑流中测量了几种不同高宽比的二维矩形柱体上的脉动力,给出了它们的脉动升力系数的均方根值及斯特洛哈数,测量到在高宽比为0.7的柱体上有旋涡脱落诱发的顺风向脉动力。当风速变化时,顺风向脉动力的主导频率等于脉动升力频率或为其倍频。 相似文献
244.
通过了解使用情况、复查设计制造过程、断口金相分析技术、对比试验对飞机制动缸渗漏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渗漏是由于制动缸活塞孔底破裂,刹车时液压油被挤出附着在制动缸表面.断口提示裂纹为多源疲劳断裂,疲劳源为内壁R2转角表面铬酸阳极化孔洞聚集处.制动缸端面内圆处承受较大弯矩是制动缸疲劳开裂的促成因素.采取改进机加和表面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245.
A320系列飞机主起落架外筒是形状不规则零部件,材料为超高强度钢,为难切削加工材料,一些孔径或者孔径的端面出现腐蚀后,需要镗削去除以满足CMM规定的修理要求.为解决此类难加工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通用性强的T型非标BT-50铣刀,操作简单,成本效益高,大大提高了起落架维修能力. 相似文献
246.
247.
用热线风速仪测量悬停状态旋翼尾迹的轴向、切向速度分量的时均值和瞬时值沿展向的分布及桨尖涡在轴剖面里的运动轨迹,得到了悬停状态旋翼尾迹的几何边值、桨尖涡在运动过程中的耗散和不稳定等非定常特性,研究了旋翼桨距、桨叶片数对悬停状态旋翼尾迹和桨尖涡运动轨迹的影响。结果表明:悬停状态旋翼尾迹轴向速度在其展向的最大值可达或超过动量理论值的两倍;而桨尖涡区域的瞬态值则高达动量理论值的10倍。旋翼桨距、桨叶片数的 相似文献
248.
针对复合材料圆筒结构,讨论了基于模态柔度曲率矩阵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模态分析获得脱层复合材料圆筒的各阶固有频率及节点振型,计算得到轴向和周向柔度曲率矩阵来判断损伤。研究表明:轴向和周向柔度曲率矩阵两种方法均可达到精确识别脱层位置及大小的效果,且越靠近外筒壁,柔度曲率矩阵图突变越大,越易检测。相对而言,轴向柔度曲率Fc在脱层位置突变远大于周向柔度曲率Fd,更易判断损伤。但当损伤发生在沿轴线固定端边界时,轴向柔度曲率Fc本身就有较小突变,应用周向柔度曲率Fd识别防止误判。 相似文献
249.
在水平方形激波管中对两种无膜重气柱界面(分别是SF6和氩气)在反射激波作用下的不稳定性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气柱界面采用射流技术形成,实验采用连续激光片光源照射流场,乙二醇作为示踪粒子,并用高速摄像机对流场进行拍摄,获得了入射激波以及反射激波共同作用下,两种不同气柱界面的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气柱的Atwood数不同,界面演化速率不同,反射激波到达前后的界面形态不同。SF6气柱在入射激波作用下会产生两个比较明显的反向的涡环结构,而氩气柱界面上由于产生的涡量较少,涡环结构并不明显。在反射激波作用下,SF6气柱界面会出现明显的次级涡对,而且次级涡对的旋转方向与初始涡环结构的旋转方向相反。对于氩气柱而言,在反射激波作用下虽然也产生了与初始涡环方向相反的次级涡对,但次级涡对始终未充分发展。这是因为反射激波作用时氩气柱界面的Atwood数较小导致氩气柱界面上产生的反向涡量较少。实验结果充分表明了气体Atwood数对界面不稳定性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