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2篇
航空   345篇
航天技术   46篇
综合类   85篇
航天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承力筒模态分析与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卫星的关键主承力结构——承力筒进行模态分析与测试是了解其结构特性的重要手段。文章采用悬挂法和固支法对某卫星用两种结构设计的承力筒进行了模态分析与测试,并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方法对分析与测试结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承力筒的模态特性。模态试验属于有效性确认试验,应根据具体的试验对象,慎重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82.
尾流间隔缩减技术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世界各主要机场的航班延误已经成为影响航空运输发展的瓶颈,在通过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有许多科研工作者对尾流间隔的缩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类技术是通过改进进近程序缩减近距平行跑道的尾流间隔;另一类技术是建立尾流的预测模型,对尾涡的消散和输运进行预测,从而产生动态的尾流间隔咨询,获得更多的着陆或起飞时隙。采用上述技术的尾流间隔缩减系统可以减少延误,增大终端区容量。根据运行原理的不同将上述技术概括为:基于偏置进近程序的尾流间隔缩减技术和基于动态预测的尾流间隔缩减技术。对采用上述两类技术的系统作了详细分析,并比较和论述了优劣。  相似文献   
183.
基于叶轮机中尾迹的负射流效应,考虑了边界层外缘黏性力项对边界层发展的影响,推导了尾迹/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并建立了边界层动量厚度与压气机叶片负荷变化的定量关系,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①此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尾迹通过频率对压气机负荷的影响,压气机压升随着尾迹通过频率的变化存在极大值;②尾迹引起边界层当地压力梯度变化,是影响压气机负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4.
旅行者1号和卡两尼飞船都与土卫六近距离相遇过,它们探测到了离子在土卫六尾迹的向土星侧和背土星侧分布不对称.本文将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模拟在上卫六外逸层中产生的离子轨迹.结果说明了重离子有与士卫六半径相当的回旋半径,但是轻离子的回旋半径并没有这么大.由于有限回旋半径效应,向上星侧的大部分重离子被土卫六大气层吸收,所以在土卫六尾迹两边的离子密度是不对称的.这个不对称使尾迹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并偏离共转方向.通过力学平衡,可以发现尾迹偏离共转方向朝土星偏转约19°.这与旅行者1号的观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5.
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流场特性的自由尾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旋翼尾迹模型与旋翼配平模型进行耦合求解,建立了一个分析纵列式双旋翼流场的迭代计算方法.为充分模拟双旋翼的干扰影响及桨尖三维效应,使用了畸变的自由尾迹模型,桨叶模型则采用升力面/涡格方法.应用该耦合方法,计算分析了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在干扰状态下的尾迹结构及旋翼重叠区域的流场特性,并与单旋翼做了比较.计算表明,悬停时,纵列式双旋翼重叠区下方的下洗速度大于单副旋翼的诱导速度,但小于两副旋翼诱导速度的简单迭加;前飞时,随飞行速度的增大,尾迹重叠区域减小,两副旋翼相互间的干扰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86.
Modifiedbladetipshapescanprovideadditionalbenefitinrotoraerodynamiccharacteristics,andtheresearchesonnewbladetipshavebencond...  相似文献   
187.
介绍背压加载装置在K8、JL8飞机收放作动筒耐久循环试验中的应用。该背压加载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试验成本低的特点,而且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能给作动筒加恒定载荷。  相似文献   
188.
基于能量捕获应用场景,利用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高雷诺数下交叉圆柱的涡激振动(Vortex Induced Vibration, VIV)现象。首先建立了三维VIV数值模型,通过与已有文献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进而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对交叉圆柱的VIV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与普通圆柱做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受竖圆柱的影响,交叉圆柱在中低流速的涡强度有所减小,使低流速下的柱体振幅减小,启动流速变大;在中流速范围,涡脱落位置的改变,使得振幅增加;在高流速范围涡强度和涡脱落位置变化并不明显,振幅也与普通圆柱相近。  相似文献   
189.
采用试验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温度下薄壁圆筒拉伸试样的颈缩问题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薄壁圆筒试样颈缩时,其内外径均有变化,并且外径的变化比内径的变化要大。采用有限元法对薄壁圆管拉伸试件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对最小颈缩面上的应力分布的分析表明:沿着薄壁圆筒的内壁到外壁的径向方向,应力呈减小的趋势,这与试验中薄壁圆筒首先从内壁开始破坏的结果是相符合的。比较试验所得的不同温度下的拉伸曲线与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得到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应变关系,二者符合性较好,得出了试样在特定温度下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相似文献   
190.
为了研究高雷诺数下圆柱绕流边界层的转捩现象和圆柱尾迹近壁区的流动特征,首先通过在典型雷诺数下采用Transition SST四方程转捩模型模拟圆柱绕流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及采用SST k-ω两方程湍流模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Transition SST模型在模拟高雷诺数下圆柱绕流的优越性,并较为准确地预测出了圆柱绕流边界层的转捩现象及尾迹近壁区的流动特征。然后分别对亚临界区、临界区、超临界区和过临界区的圆柱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雷诺数下圆柱绕流的流场结构及圆柱表面压力系数、摩擦力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圆柱绕流近壁区的流动特征、边界层转捩的流动机理、转捩位置及其随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亚临界区二维圆柱绕流边界层发生层流分离,无分离泡和转捩现象;临界区和超临界区二维圆柱绕流边界层先产生了分离泡现象,之后流动发生了转捩并在转捩后发生湍流分离;过临界区二维圆柱绕流边界层流动在转捩之后发生湍流分离,无分离泡现象;在临界区、超临界区和过临界区,二维圆柱绕流边界层转捩位置随雷诺数增大向前驻点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