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9篇 |
免费 | 219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49篇 |
航天技术 | 128篇 |
综合类 | 70篇 |
航天 | 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412.
基于局部应力应变法估算高周疲劳寿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往用局部应力应变法计算结构高周疲劳寿命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在损伤与寿命计算中没有考虑缺口应力梯度等的影响。文中利用疲劳缺口系数对应变-寿命曲线的弹性分量进行修正,从而可以较好地反映缺口根部应力梯度等对疲劳寿命的影响,使得局部应力应变法不仅可适用于低周疲劳寿命分析,也用可以用于高周疲劳寿命分析。文中给出的方法简单,精度了,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413.
MDYB-3有机玻璃疲劳性能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MDYB-3有机玻璃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等幅载荷拉-拉疲劳试验,对实验结果按照疲劳寿命的幂函数公式进行拟合,得到了几个典型温度下的S-N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疲劳强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对实验数据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多项式拟合,建立了考虑温度效应的疲劳寿命估算方程,并用疲劳包络线粗略地表示了不同温度下达到指定疲劳寿命时的应力水平。分析了疲劳总应变与循环次数比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不同温度下第二阶段总应变增长率与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式。研究结果为飞机风挡和舱盖的设计和寿命评估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14.
415.
直升机传动系统采用安全设计准则进行疲劳设计,其疲劳损伤及安全寿命评估对直升机飞行试验尤为重要。通过对四参数S-N曲线方程及平均S-N曲线缩减至安全S-N曲线的方法和流程及等寿命曲线对平均载荷修正等内容阐述,以传动系统中的旋翼轴和尾减机匣为例,通过Miner线性损伤累计理论及飞行实测载荷谱;计算给出其每百小时损伤和安全寿命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416.
为了有效解决工程中转子叶片缘板阻尼器的设计分析问题,利用谐波平衡法代替高成本的非线性分析,建立阻尼器所能提供的阻尼比表达式,其中使用带圆角的平板模型来刻画缘板阻尼器的特征,获得接触面切向接触刚度,且其只随阻尼器轴向长度与接触区域宽度一半的比值以及材料参数的变化而改变.通过对叶片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了不同设计参数对阻... 相似文献
417.
418.
现有插值方法,一般都不把插值函数直接表示为代数多项式。本文将提出一种求取插值多项式的分次算法(split-degree argorithm),可由插值多项式的高次项到其相邻的低次项,通过十分简单的运算,每次算出两个项的系数。本算法的使用限制是插值基点必须等间距。由于本法使用的是相邻差商或差分,故计算工作量小,计算速度快,且可手算。本文算法非常独特,它既不是拉格朗日法,也不是牛顿法。 相似文献
419.
燃油泵调节器供油特性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航空发动机能否可靠工作和充分发挥性能。某燃气涡轮起动机燃油泵调节器,为满足用户使用要求,需改变其起动加速供油特性。主要通过增加数控模块,利用其控制器和传感器来实现信号的反馈与匹配,再通过放油实现脉宽调制电磁阀对流量的修正,从而实现对燃油泵调节器起动加速供油特性的修正。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20.
针对面元形式的目标数据,从提高入射点求解的成功率着手,采用增加对参考路径上参考面元的相邻单元进行相交性判断的方法,并将普通径迹法的单参考路径改为双参考路径,提高了径迹法射线追踪的效率.对邻域辅助径迹法在样条曲面格式目标文件上的应用作了探讨.分析了该方法与其它方法的兼容性和对计算资源的占用情况,给出了该方法提高射线追踪速度的上限.以2个典型目标为例,对该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通过减少真实、遍历式追踪的次数,能将普通径迹法射线追踪过程的计算量减少到原来的1/3左右.该方法对目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并克服了普通径迹法对射线管的划分密度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