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5篇 |
免费 | 324篇 |
国内免费 | 13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94篇 |
航天技术 | 128篇 |
综合类 | 73篇 |
航天 | 1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针对高功率微波(HPM)耦合效应分析需求,采用时域多分辨分析法(MRTD)模型,给出了微带线端口电压和电流方程,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基于MRTD,仿真分析了HPM作为入射波时其极化方式、入射方向对微带线电磁耦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垂直线极化波和平行线极化波耦合系数峰值出现在不同的频率,且峰值相差约15 dB,采用圆极化波时耦合系数最大;入射方向变化时,耦合系数以水平入射最小,垂直入射时最大,高频段微带线边缘有绕射现象产生。该分析采用了分析计算电大尺寸HPM耦合效应的MRTD数学模型,提高了HPM与复杂结构的耦合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42.
为获得转子振动特性,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转子系统建立了其在密封流体激振作用下的弯扭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了涡轮泵转子系统弯扭耦合振动的动力学特性,结果显示在密封流体激励作用下弯扭耦合振动的非线性特性显著。还研究了偏心距对涡轮泵转子系统弯扭耦合振动的影响。本研究可为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转子的结构设计、诊断与维护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43.
简化的混合估计算法及其在GPS/SINS深组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44(3):360-365
为解决GPS/SINS深组合导航系统滤波的非线性和噪声的不确定性的问题,针对深组合模型特点,设计了一种简化的基于U滤波的多模型混合估计滤波器。根据系统模型中状态方程是线性方程、观测方程是非线性方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简化的U滤波算法(Ultra tight coupling unscented Kalman filter,UTCUKF),然后针对噪声变化建立了非线性模型,多模型混合估计滤波器的输出为各滤波器的概率加权融合,因此模型概率是根据噪声变化而调整的,从而也使系统输出对噪声变化具有一定自适应能力。最后进行了仿真,并与基于普通U滤波的多模型混合估计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的解算时间短,模型切换速度更快,而估计的精确度与同条件下的基于普通U滤波的多模型混合估计算法相当,更符合深组合系统高动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44.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声共振现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声共振机理十分复杂,涉及到“气动-结构-声学”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能导致压气机叶片疲劳破坏,危害巨大,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外压气机气动、振动、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国外流体诱发腔体发声机理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外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声共振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单级、多级压气机声共振现象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中国某型压气机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气动、振动、噪声等物理参数的特征分析,认为某型压气机虽然存在着某些独特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但其故障特点与近年来国外开展的声共振现象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即认为该型压气机工作中可能存在声共振现象。 相似文献
45.
46.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induced during concrete fractur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ealth monitoring of concrete structures.A coupled stress-electricity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ress and electricity during concrete fracturing.And based on this model,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arameters are calculated.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is well coincid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This work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oncrete testing system. 相似文献
47.
针对换热器设计中如何合理兼顾传热效率和压力损失的难题,以矩形流通截面的燃气-水列管式换热器为对象,从理论上分析了设计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换热面积与燃气流通面积、横向管间距、换热管直径之间的匹配关系,建立了基于压力损失和传热计算的耦合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某大型燃气冷却器的设计,也可供其它换热器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48.
《中国航空学报》2024,37(9):463-474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radomes on high-speed aircraft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thermal and mechanical loads produced during high-speed flight,which can affect the detection dis-tance and accuracy of the guidance system.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that uses the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method to calculate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radomes under Thermo-Mechanical-Electrical(TME)coupling.This method can accurately characterize the effects of material dielectric temperature drift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n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the radome under flight conditions,enabling high-precision full-wave calculations of the broadband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the radome.The method initiates by utilizing a Finite Element Grid Model(FE-GM)of the radome to sequentially acquire the radome's response temperature field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ield through thermal and mechanical simulations.Subsequently,spatial mapping techniques are developed to accurately incorporate the dielectric temperature drift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radome into its Yee grid Electromagnetic(EM)simulation model.A verification case was designed to test the proposed method,and the results confirmed its high computational accuracy.Additionally,the effectiveness and necessity of the method were further demonstrated by analyzing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a fused silica ceramic radome used on a high-speed aircraft. 相似文献
49.
基于切削热-力耦合效应的表面强化技术及其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对超高强度钢工件高速切削加工表面质量的系统研究,发现在某种特定的切削条件下,工件表面质量将会发生显著改变.该变化不仅表现为表面特征的大幅改善,如表面粗糙度可以控制在0.4μm以下,无宏观裂纹发生等,还表现为表层及次表层显微硬度的明显提高、最大残余压应力深度的大幅增加(达到0.35 mm)以及表面耐磨性能的显著增强等.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切削工艺将极有可能成为一种能够在获得工件结构形状与精度指标的同时,对加工表面表层、次表层的组织特性与工件使用性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表面强化手段. 相似文献
50.
董期林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7,43(6):17-18
分析了三轴陀螺稳定平台的惯量耦合规律,给出了转动惯量耦合方程,并进行仿真计算与分析,从而为陀螺稳定平台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