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63篇
航空   422篇
航天技术   19篇
综合类   29篇
航天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冲角变化对涡轮静叶栅流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亚临界600MW汽轮机高压第九级静叶原型和改型叶栅的变冲角气动特性,对两套环形叶栅在0°和±10°冲角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低速环形风洞中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冲角变化仅影响改型和原型叶栅流道前半部分的横向压力梯度,对流道后半部分的流动影响不大;与原型叶栅相比较,改型叶栅不仅降低了流动损失,而且比原型叶栅具有更好的变冲角特性.  相似文献   
72.
高负荷吸附式压气机叶栅开槽方案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低速条件下对三种吸气槽方案的高负荷吸附式压气机叶栅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通过墨迹流场显示法对叶栅壁面流场进行了测量,利用五孔气动探针对叶栅出口截面进行了扫掠,并对不同叶高的型面静压进行了采集,详细分析了全叶高吸气方式和两种局部吸气方式对叶栅流场结构和负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吸力面两端吸气对抑制角区分离流动、减弱通道涡强度和尺度、提高叶栅内流动性能的效果要优于其它两种方式,积聚在角区的低能流体由于较大的吸气量而被大量吸除是性能改善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用矢通量分裂法求解N-S方程和Euler方程,对超音通流风扇叶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由计算结果给出的物理图象表明,叶栅通道内没有强激波,亦未出现分离回流,全叶栅流场均为超音速,说明计算的两种叶型符合设计要求,其性能有待实验检验。  相似文献   
74.
超声速环型引射器启动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了超声速环型引射器空气引射试验台,对高工况下环型引射器启动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环型引射器启动压强明显高于运行压强;试验发现,引射马赫数越高,混合室收缩比越大,引射器启动压强越高。  相似文献   
75.
不同尾缘喷射对涡轮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尾缘喷气模型与涡轮叶栅流场计算及附面层参数的关联 ,初步提供了能较为准确预测尾缘冷气喷射对尾迹参数分布规律及气动性能影响的理论预测系统。对半开缝和对开缝两种尾缘冷气喷射的研究表明 :喷气流量比增大时 ,两种不同形式叶栅的能量损失系数都有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在相同条件下 ,半开缝叶栅的能量损失系数比对开缝在相应条件下的要稍小一些 ;尾缘喷射对于叶栅的平均出口气流角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76.
大扩张角子午流道型线对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具有大扩张中间机匣的某型涡轮低压级子午流道型线进行了改型设计,提出了7种型线设计方案,并应用N-S方程全三维粘性求解程序对7种方案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子牛扩张型流道外壁型线的改变,对低压导向器出口能量损失的影响是显著的,设计气动性能优良的子午扩张型线能明显削弱由于大扩张角引起的气流分离,降低涡轮低压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77.
涡轮矩形叶栅中的旋涡模型的进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周逊  韩万金 《航空动力学报》2001,16(3):199-204,198
介绍了自1955年以来,在涡轮矩形叶栅流动研究中出现的6个有价值的旋涡模型,论述了它们形成的机理,以期通过对涡轮矩形叶栅旋涡模型发展状况的回顾,来说明气动力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涡控制技术的实质是设法组织或重新组织涡结构。认为未来涡轮叶栅设计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技术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78.
组合叶栅的实验研究(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了用于可逆风机叶片设计的组合叶栅设想及其评价准则,并对组合叶栅进行了叶栅的性能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肯定了组合叶栅设想的可行性,适当地选取叶栅的组合参数B、T,可以使组合叶栅的整体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与现有的翼型相比,Cymax^N R,αCymax^N R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9.
子午扩张流道中叶片积叠线形式对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全三维粘性流N-S方程程序,对具有大扩张角中间机匣的某型涡轮 低压导向器叶栅中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子午面型线不变的条件下,导向器叶栅采用了10种不同变曲和倾斜形式的叶片。计算结果表明:导向器叶栅采用不同积叠线形式的叶片,对导向器叶栅出口截面上通道涡的位置,强度和尺度以及能量损失的影响是显著的,采用适度的正弯或正倾斜叶片可降低导向器叶栅的能量损失。  相似文献   
80.
高负荷吸附式压气机叶栅数值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无通道激波单纯由强逆压梯度诱导的附面层分离进行了吸附式数值与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为某大转折角高负荷吸附式压气机叶栅,利用准三维叶栅通道计算程序(MISES)进行抽吸流场数值模拟,在确定抽吸位置后进行了风洞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抽吸后总压损失系数大幅度降低,对于单纯由强逆压梯度诱导的附面层分离,最佳抽吸位置应该位于附面层分离之后尚未充分发展之处;在确定抽吸位置时可以根据设计状态的分离状况进行;实际中需要的抽吸流量小于计算值;在数值计算中,具体的抽吸模型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修正,以使数值模拟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