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3篇 |
免费 | 649篇 |
国内免费 | 17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386篇 |
航天技术 | 556篇 |
综合类 | 235篇 |
航天 | 4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103篇 |
2019年 | 89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108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01篇 |
2012年 | 127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52篇 |
2008年 | 148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64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阐述了风云二号(FY-2)C星测控分系统应答机子系统的功能,以及载频中心频率、工作体制、接收机输入信号电平、馈线损耗、发射性能和功耗等主要技术指标.给出了子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介绍了C星应答机的倍频链电路、调制器、选用固态功率放大器(SSPA),以及功率合成器放电余量增大等设计改进.试验验证及在轨运行状况表明,C星应答机工作正常,所作技术改进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52.
设计了接口良好、通用性强、运行速度快、视觉效果良好的三维图形元。以设计某型无人直升机三维图元为例进行了详细测试和实际应用 ,收到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3.
以几种不同的2.5D衍生结构织物为增强体,制备了法向增强、经向增强及经法向增强2.5D Si O2f/Si O2复合材料,比较了上述材料与现有2.5D Si O2f/Si O2复合材料的经向力学性能,并研究了经法向增强2.5D结构复合材料中增强纱比例、纤维体积分数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对织物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经法向增强2.5D Si O2f/Si O2复合材料的经向力学性能较现有2.5D复合材料有显著提高,该材料在较低密度下(1.6 g/cm3),经向拉伸强度与现有材料(1.65 g/cm3)持平,且经向压缩强度接近现有材料的4.3倍。 相似文献
54.
采用Ti-Zr-Cu-Ni在960℃/1min、960℃/10min和960℃/60min三种规范下真空钎焊Ti3Al/Ti3Al,在960℃/5min和960℃/20min两种规范下真空钎焊Ti3Al/GH536。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Ti3Al/Ti3Al接头宽度逐渐增加,且剪切强度呈现递增趋势,递增幅度在10MPa左右,接头主要由Ti3Al,NiTi2,CuTi3等化合物相组成,其中NiTi2,CuTi3等脆性化合物的分布对接头性能影响较大;在Ti3Al/GH536接头中由于Fe-Ti,Ni-Ti等脆性化合物分布相对较多,导致出现纵向裂纹,960℃/5min规范下的平均剪切强度为86.4MPa。 相似文献
55.
56.
零件图样中材料信息的准确表达对零件生产来说非常重要。目前飞机零件三维数模中材料信息的表达现状存在很多问题,很难满足生产的顺利进行。本文对飞机零件三维数模中材料信息的表达提出了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以供设计人员三维数模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57.
58.
为研究材料微观结构及晶界强度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晶界处引入内聚力单元模型,模拟晶间破坏过程。以ZrB_2-SiC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将其扫描的微观结构图片进行矢量化处理,并导入ABAQUS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模型,同时在其晶界处,设置内聚力单元模拟晶界破坏过程。通过改变Zr B2与Si C相界面强度,得到了晶界及材料不均匀对材料应力分布及裂纹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晶界的存在,材料内部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匀现象并产生应力集中。随着晶界强度的改变,裂纹起始位置及扩展方向发生改变,且裂纹沿低强度的界面进行扩展。随着ZrB_2-SiC界面强度增大,材料的强度提高,拉伸模量不变。 相似文献
59.
以喷射棒式双脉冲发动机燃烧室、级间隔离装置和喷管一体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仿真技术对Ⅱ脉冲点火过程三维流场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点火初期燃气压力波峰超前于火焰峰到达级间隔离装置,并以压强冲击波形式传播,Ⅱ脉冲燃烧室相对高压区位置不断发生改变;级间孔打开过程对药柱末端压强影响较大,但对Ⅱ脉冲燃烧室压强整体上升过程影响较小;级间孔打开后,燃气经级间孔加速后形成高度欠膨胀射流,并在Ⅰ脉冲燃烧室内形成非对称带状低压区;级间孔分布的非对称性,导致压强及温度在发动机燃烧室中呈现显著的三维分布特性;高温区出现在隔板附近,而在装药前端、装药末端及外围级间孔轴线附近出现低温区。 相似文献
60.
Anand K. Singh A.K. Sinha Rahul Rawat Bulusu Jayashree B.M. Pathan Ajay Dhar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includes Cospar's Information Bulletin, Space Research Today)》2012
Magnetic data from a newly commissioned Indian Antarctic station Bharati (corrected geomagnetic (CGM) coordinates 74.7°S, 97.2°E) and closely-spaced IMAGE chain observatories (∼100° magnetic meridian in Northern hemisphere) has been analyzed to study the climatology of substorms which were localized poleward of the standard auroral oval. We considered four austral summers (year 2007–2010) when data from Bharati was available. Several very high latitude substorms were observed in this duration when the solar activity remained unexpectedly low for a long time. Various features of very high latitude substorms, e.g., local time dependence, interplanetary state, hemispherical asymmetry and their nightside low latitude signatures are examined. Events studied here, suggested the following properties of substorms occurring at very high latitudes: (1) maximum occurrence was observed near magnetic midnight (21:00–02:00 MLT). (2) In contradiction to earlier reports, many substorms were observed even during negative IMF Bz condition. In addition, majority of substorms occurred during low or moderate solar wind streams. (3) Magnetic signatures were often pronounced in the winter hemisphere. (4) Even if widely used standard AE indices fail to monitor very high latitude substorms, their low latitude signatures are often evid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