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0篇
航空   270篇
航天技术   59篇
综合类   75篇
航天   7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姬尧尧  王富生  岳珠峰  刘志强 《航空学报》2014,35(11):3182-3189
为了研究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击穿特性,在WZ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在绝缘聚合物介质中填充不同体积浓度的理想金属粒子的逾渗模型。利用计算机对放电通道的发展进行仿真,并对得到的仿真图形进行比较,研究了金属颗粒的体积浓度、下极板施加的电压、放电通道内的阈值电压和树点发展的概率指数对放电通道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粒子体积浓度越大,则放电树枝分枝越多。因此,填充金属颗粒可以明显地增强绝缘介质的导电性,其中逾渗阈值为0.6。下极板施加的电压越大,放电通道内的阈值电压和树点发展的概率指数越小,则放电树枝分枝越多,同时放电树枝生长过程中的积累损伤越大,该规律与实际放电情况相符合。  相似文献   
162.
等通道转角挤压技术(简称ECAP)是制备超细晶粒金属块材的最新研究领域之一。本文阐述了ECAP的研究目的与意义。说明了ECAP的原理,探讨了ECAP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指出了ECAP急待解决的五大问题,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3.
推进剂贮箱锥柱形金属膜片的翻转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安达  王亲猛 《上海航天》2012,29(4):59-62,67
基于MSC.Marc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对推进剂贮箱锥柱形金属膜片的变形进行仿真研究。模拟了膜片的翻转变形过程,分析了膜片翻转变形规律和失效因素,提出了膜片有效稳定翻转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4.
165.
镁基水反应金属燃料一次燃烧波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单幅火焰照相、Π形微热电偶等技术,研究了镁基水反应金属燃料一次燃烧火焰特性,得到了燃烧波温度分布曲线及各温度区厚度等参数.初步分析了燃料体系在燃烧表面附近的燃烧特征.结果显示,燃烧室压强为1.0 MPa时,燃面温度和气相火焰温度分别为556℃和1270 ℃;随着燃烧室压强的增大,镁基水反应金属燃料凝聚相反应区厚度增大,燃面温度升高,气相火焰温度升高,火焰明亮程度增强;气相火焰中包含着镁的异相反应,产物中含有大量的镁蒸气.  相似文献   
166.
王茂松  杜宇雷 《航空学报》2021,42(7):625263-625263
钛铝合金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等优异特性,在航空领域,特别是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钛铝合金的室温脆性大、热变形能力低,使得采用传统的锻造、精密铸造、粉末冶金等技术均难以制造具有复杂形状,特别是具有内部空腔结构的钛铝合金叶片,限制了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增材制造技术能够突破形状的制约,有望发展成为制造钛铝合金复杂结构零部件的新技术。目前,应用于钛铝合金的增材制造技术主要有电子束选区熔化、选区激光熔化和激光金属沉积。本文调研了增材制造钛铝合金领域2010~2020年的文献,对上述3类增材制造技术的原理和特性、所使用合金粉末的特性、打印构件的相组成、组织形貌和热处理工艺、宏观和微观力学性能及其在航空领域的应用等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评述,并对增材制造钛铝合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发重点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7.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作为3D打印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文中简要回顾了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历史溯源,重点从制件组织结构、制件性能、制件微观缺陷、成形工艺等方面分析了针对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等常用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研究新进展,探讨了增材制造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以及需要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8.
飞机框肋类零件是组成飞机骨架的重要零件,具有数量大、形状各异等特点,其生产制造所耗费的时间在飞机研制过程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通过现有CAD软件所提供的功能进行相关制造操作,无论是效率、质量等均已不能满足现代飞机设计和制造要求,围绕飞机框肋类零件研究和开发相关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已迫在眉睫。基于框肋类零件边界表示模型对零件基础特征进行自动识别与提取,是实现后续相关工艺规划与加工的基础与前提。针对该问题,提出零件基础特征模型,并建立一种基于同侧面的特征识别算法,即:以零件STEP数据作为输入,选取两侧腹板面,应用属性邻接图(AAG)构建、有效邻面识别、关联面完整识别等方法,逐级识别各级关联面以构建两侧同侧面,通过同侧面单元匹配最终实现基础特征构造和特征邻接图构建。其中,针对零件三维模型中的碎面缺陷提出其定义与识别方法,以保证特征面识别的完整性。经由实例测试,验证所提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9.
精确的金属材料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模型对于计算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的微放电功率阈值至关重要,而现有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模型在准确性和工程应用两方面不能兼顾。通过分析二次电子的逸出几率,结合修正的Bethe能量损失规律,建立了金属材料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解析模型。进一步以未清洗的和Ar离子清洗过的Ag材料为例,用解析模型对试验测量值进行了拟合,在获得解析模型中关键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了Ag材料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在不同入射角度下未清洗和清洗Ag 材料的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均方差在4%以内,表明提出的解析模型在减少拟合参数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具体金属材料精确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模型,可用于精确模拟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的微放电功率阈值和加速器内部的电子云浓度。  相似文献   
170.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10):265-281
Chamfered inserts have found broader applications in metal cutting process especially in high-performance machining of hard-to-cut materials for their excellent edge resistance and cutting toughness. However, excessive heat generation and resulting high cutting temperature eventually cause severe tool wear and poor surface integrity, which simultaneously limits the optimal selection of machining parameters. In the present study, an analytical thermal–mechanical model is proposed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temperature field in cylindrical turning with chamfered round insert based on a modified slip-line field approach. First, an innovative discretiza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a general 3-D coordinate system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the irregular cutting geometry and heat generation zones. Then, a plasticity-theory-based slip-line field model is developed and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intensities and geometries of every elementary heat sources in Primary Deformation Zones (PDZ), Secondary Deformation Zones (SDZ) and Dead Metal Zones (DMZ). At last, a 3-D analytical model is suggested to calculate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caused by the entire heat sources and associated images. The maximum cutting temperature region predicted is found existing upon the chip-tool contact area rather than the tool edge. Moreover, the rationalities of cutting parameters employed are analyzed along with theoretical material removal rates and ensuing maximum cutting temperatur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utting conditions with large depth of cut and high cutting speed are more desirable than those with high feed rates. The proposed models are respectively verified through a series of 3-D Finite Element (FE) simulations and dry cutting experiments of Inconel 718 with chamfered round insert. Satisfactory agreement has been reached between the predictions and simulations as well as the measurements, which confirms the correct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sented analytical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