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0篇 |
航天技术 | 18篇 |
综合类 | 21篇 |
航天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本文介绍了法国研制的“阵风”战斗机的航空电子设备,概述了RBE2多功能雷达和扇形截面光导发生器的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针对存在舵机时滞环节的气动伺服弹性系统,提出基于Padé近似和线性二次高斯(LQG)控制的阵风减缓主动控制律设计方法。利用Padé近似将舵机中的时滞环节线性化为一个高阶传递函数并引入气动弹性模型,建立线性的阵风减缓受控模型;利用LQG控制方法对线性化模型设计阵风减缓主动控制系统,并采用平衡截断法对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进行降阶;利用Simulink将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引入非线性模型中,得到von Karman连续阵风激励情况下系统的开/闭环响应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根据所提方法设计的阵风减缓主动控制律能有效降低原气动伺服弹性系统的阵风响应,对研究对象机身过载的抑制在15%左右,而对翼根弯矩的抑制达到25%以上。 相似文献
5.
《世界航空航天博览》2006,(10):95-95
法国空军主力战机最近要“大换血”了.据法国《费加罗报》目前报道.法国不懂重金研制的第4代先进战斗机“阵风”即将加入法国空军的战斗序列.
“阵风”还将替换军方的7种主力战斗机,成为法国空军来来空战的“骨干”战机。 相似文献
6.
7.
为降低2.4 m大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阵风发生器的研发风险,以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0.6 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为依托,设计加工了一套摆动叶片式阵风发生器模型。以此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研ENSMB流场计算软件进行了非定常流场数值模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分析了摆动叶片式阵风发生器下游阵风速度场形成机理及分布特性,重点开展了叶片摆动频率和最大摆动幅值等参数对叶片下游阵风速度幅值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叶片下游的阵风速度场是由叶片尾涡引起的,且随时间呈周期性正弦规律变化,阵风速度幅值沿叶片展向分布不均,存在较大波动;阵风速度幅值先随叶片最大摆动幅值的增大而增大,在叶片最大摆动幅值为10°时达到最大,之后无明显变化,这可能是由于摆动幅度增大后叶片失速所致;叶片摆动频率的变化仅影响叶片下游阵风速度频率,对阵风速度幅值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8.
众所周知,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十分复杂的。天气预报之所以获得成功,是由于牢牢抓住了大气能量锋带的踪迹,摒弃了其它一些细节的纠缠。地震预报也必须牢牢抓住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摒弃一些细枝末节,才可以能达到预报目的。 相似文献
9.
全机模型风洞阵风试验不仅要求模拟飞机弹性模态,还要求模拟飞机刚体运动模态。国内现有的气弹试验钢索悬挂支撑方式和侧壁支撑方式不能满足全机模型阵风试验支撑需求。为此,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8 m×6 m风洞中研制了一套两自由度支撑装置。该装置可提供模型沉浮和俯仰方向较大的运动自由度,以模拟飞机刚体运动模态。装置主体采用\"双滑轨+钢梁\"结构形式,支撑结构左右对称;沉浮运动范围达到2.8 m,沉浮运动摩擦系数达到0.006;俯仰运动范围达到±10°;安装50 kg模型后,支撑频率不低于12 Hz;对风洞试验段的结构改动可以忽略。通过结构和材料优化措施,使得滑动小车质量控制在6 kg以内。利用该装置成功完成了一期全机模型两自由度阵风载荷减缓试验,验证了该装置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阵风响应缓和研究对于具有强耦合和振动的直升机非常重要,阵风扰动不仅影响直升机的乘座品质和武器投放精度,而且影响直升机的疲劳载荷和强度。本提出直升机抑制阵风扰动的最优控制律设计方法。优化性能指标要求在阵风扰动下驾驶员处法向过载、飞机姿态变化以及控制信号能量损耗最小。最终所综合的系统工程实现简便,只需在直升机姿态控制系统基础上增加垂直升降速率反馈通道即可。最后使用C语言实现控制律并进行半物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律优化及数字化实现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