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70篇
航空   517篇
航天技术   71篇
综合类   62篇
航天   35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随着弹上设备日益复杂和综合,高速光纤总线网络以其带宽高、质量轻、可靠性高、电磁兼容性好等特点,成为实现导弹综合信息一体化的有效途径。结合新一代导弹武器综合信息传输需求,提出了一种适合弹上信息传输的基于反射内存超高速光纤总线设计方案,完成了反射内存接口适配器的设计,搭建了测试验证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该光传实时网络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弹上信息传输系统在传输速率、实时性、可靠性、容错能力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要求。  相似文献   
952.
董飞垚  雷虎民  李炯  邵雷  胡小江 《宇航学报》2013,34(11):1456-1461
针对传统制导和控制分开设计在拦截高速机动目标时的缺陷,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最优滑模制导和控制一体化算法。首先基于零化视线角速率的思想,建立了制导和控制一体化模型;然后选取视线角速率为滑模面,结合HOSM鲁棒精确微分器参数,提出了一种最优滑模一体化制导和控制算法;最后设计了一种不确定性上界的自适应估计算法。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制导和控制分开设计相比,所设计的一体化方法使得拦截弹具有更小的脱靶量,且姿态变化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953.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推进控制一体化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峰  薛松柏  张冉 《宇航学报》2012,33(9):1185-1194
针对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气动热、结构、推进、飞行轨迹以及姿态之间的多物理场强耦合给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带来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此类飞行器机体/推进/控制一体化设计的建模方法.首先,依据类乘波体高超声速飞行器基本外形参数体系设计飞行器的三维外形;然后在飞行器流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飞行控制系统需要满足的姿态约束条件,并采用一套完整的工程预测方法建立了适合进行飞行控制一体化设计的气动力/推力耦合模型;最后基于拉格朗日方程推导了一体化弹性体动力学模型.模型算例验证了该方法在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推进/控制一体化设计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4.
针对天地信息一体化作战模式对武器的发展需求,提出了天地信息一体化作战条件下的飞行控制模式和流程。结合天地信息一体化的技术手段研究了信息化飞行控制系统综合集成方案,通过天地静态联通试验,验证了综合集成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5.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的强非线性、快时变、强耦合和强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动态逆和Terminal滑模控制的制导/姿控一体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将动态逆控制的非线性解耦能力与Terminal滑模控制的强鲁棒性有机结合,实现了模型的反馈线性化和多通道解耦,保证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存在参数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的条件下实现稳定飞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56.
以美国高超音速作战系统发展为背景,概要分析了吸气式高超音速作战系统作战需求,重点研究了发展和部署吸气式高超音速作战系统所需的一体化试验与鉴定技术,提出了高超音速作战系统试验与鉴定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57.
高超声速飞机动力需求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林玄  张辰琳  王霄  卢恩巍  朱伟 《航空学报》2021,42(8):525798-525798
近年来,随着高超声速技术的长足进步,特别是在超燃冲压技术逐渐面向工程化的背景下,关于高超声速飞机及其动力系统的讨论也频繁出现。为了在宽速域条件下工作,基于不同热力循环工作模式的组合动力系统相继被提出,高超声速飞机的动力发展形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对高超声速飞机动力系统的选型提出了巨大挑战。通过对飞机发展史及高超声速相关发展技术的综述,阐述了现阶段组合动力是高超声速飞机动力主要发展方向这一结论,针对高超声速飞机需求,梳理和分析了几种高超声速组合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及优缺点,并展望了采用组合动力系统对未来高超声速飞机研究带来的挑战。随着飞行速度的提高,高超声速飞机和动力系统的一体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58.
熊冰  范晓樯  魏金鹏  程杰  赵志刚 《航空学报》2021,42(8):525808-525808
飞行器/发动机一体化是制约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本文针对高超声速飞发一体化构型开展了算力体系划分及算力参数敏感性研究。通过将一体化飞行器不同部件划分至气动和推进系统,研究了算力体系划分对气动/推进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飞发一体化构型,在不同算力体系下表征的飞行器气动/推进性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横向比较飞行器气动/推进性能必须在明确算力体系条件下进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飞行器算力对空域、速域、飞行姿态、气动热效应、真实气体效应5个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壁面温度是影响飞行器轴向力计算的敏感参数,马赫数和攻角几乎影响所有气动指标。在研究范围内,雷诺数和气体比热比是飞行器气动性能的不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959.
当前IP网络和非IP网络长期共存,协议体系和通信体制互不相同,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困难.针对这个问题, 首先从异构网络间连接的关键节点——网关出发,通过将网关底层的数据转发和控制功能分离,并将网关上层的管控功能和应用服务功能抽取出来,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编程控制网关的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该系统结构将网络分为一体化网络协同管控单元、子网间可编程控制网关节点和异构子网3层,设计了基于典型异构网络的互联协议栈,以集成不同的网络协议.进一步在一体化网络构架的基础上,给出并分析了异构网络的抽象与描述、基于可编程网关的异构子网智能适配技术、一体化网络的资源管理与协同优化理论等关键技术.最后基于民用航空通信给出了一个异构互联示例,表明一体化网络体系结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60.
杨宗耀  张靖周  单勇 《航空学报》2021,42(7):124445-124445
针对一体化红外抑制器后机身顶部狭缝进气口布局的精细化设计需求,提出了改变进气狭缝位置以及面积的4个方案,基于旋翼下洗气流和尾桨气流的简化模型进行了后机身内外流耦合流动传热数值研究,并运用正反射线追踪法计算得到了后机身3~5 μm波段和8~14 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通过对比分析了狭缝进气口布局对一体化红外抑制器后机身气流组织和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旋翼下洗气流对于机身两侧排出的热喷流掺混作用有所差异,存在尾桨气流时排气热喷流对喷口附近机身壁面的局部加热效应更显著;后机身顶部进气位置影响旋翼下洗气流的进气流量以及机身内部气流流动,进气口布置在后机身顶部外侧不利于旋翼下洗气流的导入,而进气口布置在后机身顶部内侧则导致旋翼下洗气流在混合管与机身壁面之间的局部流动较弱,使得该区域的气流温度较高;进气口面积增大虽有利于减小表面局部热点区域,却导致后机身上方的红外辐射强度有较大的增强。因此,进气口的位置和面积是重要的设计参数,合理的后机身内部气流组织可以提供有效的混合管冷却和后机身壁面热防护,改善3~5 μm波段和8~14 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