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2篇
航空   188篇
航天技术   127篇
综合类   25篇
航天   3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91.
由欧空局和俄联邦航天局合作实施的“机组航天运输系统”(CSTS)飞船计划已决定选用一种带服务舱的锥形乘员舱.而不是俄以往采用的球形舱设计。该飞船准备在2015年首次试飞.2018年进行首次载人飞行。首次试飞和首次载人飞行均将在俄拟建的东方航天港发射。与美国的“奥利安”载人飞船类似.CSTS飞船可将6人送到低地轨道.也可将4人送到月球。根据俄欧双方4月15日达成的协议.双方将联合完成系统工程工作.  相似文献   
592.
微流星体/空间碎片环境下压力舱的气体泄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载人航天器的压力舱一旦被空间碎片击穿,可造成舱内气体的泄漏,进而导致航天员缺氧.文章对微流星体/空间碎片环境下压力舱的气体泄漏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弹丸超高速正撞击下Whipple防护结构后墙的穿孔经验公式获得后墙的有效穿孔直径;然后将舱壁穿孔简化为音速喷管,通过对舱内气体的泄漏分析获得舱内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而得到供航天员逃逸的有效时间.分析结果可为载人航天器长期在轨工作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3.
水客 《航天员》2008,(5):42-44
太空出舱,航天员在出门之前一定要身穿舱外服,以适应那很不友好的太空环境。而航天员在轨组装与检查到穿上舱外服,却远不似人们打开衣箱取出衣服穿上那么简单。我们已经在电视中看见,神七飞行时轨道舱内,翟志刚与刘伯明进行舱外服在轨组装与检查的情景,它扎扎实实地花了两人长达15个小时的时间,也耗费了他们不少的体力。但这还只是太空出舱前的一部分任务。事实上,要在太空中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就不只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确切地说,它还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完成一系列繁琐的操作,并且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因而要求航天员在上天之前勤学苦练,熟练掌握其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594.
嫦娥一号卫星热控设计中热管的应用及验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克服由于月球热环境的特殊性给热控设计带来的困难,尤其是卫星度过月食的极端状态条件,首次采用了舱外两舱热耦合热管、相变材料热管技术,为最终嫦娥一号卫星热控状态满足总体的技术要求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两舱热耦合技术的采用,两舱的热能量得到了相互补偿,因此减少了整星散热面,减少了热补偿功率需求,提高了月食结束时蓄电池的温度,使热控技术方案成为相对优化的方案。文章对热管技术在嫦娥一号卫星热控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热分析及热平衡。  相似文献   
595.
1.第一次舱外活动 第一次舱外活动是由原苏联航天员Alexey Leonov于1965年3月18日,从“上升”号飞船出舱完成的。  相似文献   
596.
分析了舱外航天服空间换热的特点,对"空间环境-舱外航天服-人体"热系统进行了传热分析,利用Visual C++ 6.0及OpenGL技术进行了三维人体模型的构造,对人体体表温度的计算结果进行了三维图形显示.结合人体热调节模型建立了"空间环境-舱外航天服-人体"热系统仿真技术,分析了航天员在不同代谢模式、被动热防护状态及液冷、通风系统控制情况下的热状态,确定了各代谢活动水平下航天员达到舒适状态时液冷、通风系统的工作条件,利用暖体假人试验结果对系统仿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二者吻合很好,本项目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97.
飞翼布局飞机武器舱综合流动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强  崔晓春 《航空学报》2012,33(5):781-787
 针对飞翼布局飞机武器舱高强度气动噪声、内埋武器分离安全性和全机开舱附加阻力问题,以高速风洞气动噪声及气动力测量为研究手段,开展了基于前缘扰流片激励的武器舱综合流动控制技术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飞翼布局飞机,武器舱开启对飞机气动性能有较大影响,巡航状态下,武器舱打开后使全机阻力增加了60%~110%;武器舱气动噪声高达185 dB;内埋武器分离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抬头力矩,不利于武器分离。通过在武器舱前缘布置扰流片对剪切层施加激励,可以有效改善武器舱流动特性。巡航状态下武器舱开舱附加阻力最多降低20%;武器舱噪声降低5~8 dB;同时可以有效改善内埋弹分离特性。  相似文献   
598.
民用飞机的分舱布置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用客机的分舱布置是飞机总体定义的关键参数之一,其对相关专业开展具体方案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描述了一般民用客机的分舱方法及分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介绍了适航条款、系统的发展、发动机布局形式等对飞机分舱布置的影响,对我国民用飞机的分舱设计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99.
600.
多舱段载人航天器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保乘员安全性,载人航天器需通过氧分压控制系统将密封舱内的氧分压控制在指标范围内.提出了一种两舱段载人航天器密封舱氧分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包括密封舱体、乘员、供氧组件、舱间通风(IMV)等多个子模块.通过与相关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针对由两个容积为60 m3密封舱组成的组合体,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乘员驻留位置、舱间通风量、氧分压监测模式对两舱氧分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舱间通风量为0.5 m3/min 且6人驻留在氧分压非主控舱时,两舱氧分压上限差别达到2.2 kPa.两舱氧分压差别会随着舱间通风量的增加而减小.单舱监测模式和两舱监测模式对两舱氧分压影响并不显著,当舱间通风量超过1.5 m3/min时,两种控制模式的氧分压控制效果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