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51篇
航空   448篇
航天技术   54篇
综合类   82篇
航天   1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01.
通过对微电子共晶SnBi/Cu焊点界面的微观力学性能的表征,介绍了纳米压痕法测量硬度、弹性模量、室温蠕变速率敏感系数的方法和原理.用恒定载荷法(4mN)测量了界面各相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测量结果表明:焊点界面处Cu6Sn5、Cu3Sn、Cu、Bi、Sn各相的硬度平均值分别是6.0、2.8、1.6、0.7、0.3GPa;弹性模量分别为117.0、146.0、127.9、58.6、49.5GPa;共晶SnBi焊料经120℃7天时效后,硬度为0.22GPa(恒定载荷50mN),弹性模量为73GPa,室温蠕变敏感指数为0.115.  相似文献   
602.
高能喷丸(HSP)可在Ti6Al4V表面获得约50μm纳米层,同时也使表面粗糙度值增大,当喷丸10min时粗糙度值达到最大,纳米化效果不明显;喷丸60min后粗糙度值趋于稳定,表层实现完全纳米化.喷丸后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主要与表面覆盖率和加工硬化有关.在保证得到纳米化表层的前提下,为了减小喷丸粗糙度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最佳喷丸时间应为60min.  相似文献   
603.
单晶硅各向异性力学性能纳米压痕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纳米原位压痕仪对单晶硅(100),(110),(111)晶面进行纳米压痕实验,对材料的弹性模量和硬度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单晶硅(111)晶面相对于其它两个晶面具有较小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值。通过单晶硅不同晶面原子结构分析,认为晶面原子层的间距分布差异是各晶面弹性模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04.
本文采用人工热电偶测温方式,对纳米Al2O3陶瓷和普通45#钢进行了普通和超声振动下平面磨削磨削温度的测量.比较了相同磨削参数下超声和普通磨削温度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显示:超声辅助磨削纳米氧化铝陶瓷时陶瓷表面磨削温度比普通磨削时低.但超声辅助磨削45#钢时其磨削温度与普通磨削情况下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605.
纳米吸波复合材料及其在隐身飞机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先进红外/紫外探测器、毫米波段雷达等新型先进探测器的相继问世,对原有的飞机隐身技术提出了新的、更严峻的挑战.一种类型的材料已很难满足飞机隐身技术所提出的"薄、轻、宽、强"的综合要求,而是需要将多种吸波材料进行多种形式的复合来获得最佳的隐身效果.  相似文献   
606.
《洪都科技》2006,(2):54-54,18
碳纳米管(简称CNTs)是一类新型碳材料,具有中空无缝管状纳米结构。自Iijima1991年发现CNTs以来,其制备、表征和应用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随着CNTs制备工艺获得突破,其潜在的应用前景日益受到关注,CNTs应用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其范围涉及到纳米电子器件、场发射材料、模板材料、复合材料、储氢材料和传感器组件等领域。CNTs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独特的电学性能等,是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相,在CNTs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607.
BaO-La2O3-B2O3 (BLB) glass, suitable to be used as a sealing between metals, was chosen to be the binder in preparing glass coats on the Ti-alloy substrate. The SiCN nano-powder was introduced as the filler for the absorbing coat because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 good high temperature absorber. The effect of the coating temperature and coating time on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glass coat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proper coating parameters to get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the SiCN content on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absorbing coat were also discussed.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prepare the glass coat using the BLB glass as a binder. That the coat formed at 730℃ for 30 min has the best tensile strength witnesses 730 ℃, 30 min to be the proper parameter to prepare the glass coat. The BLB glass coat without SiCN powder possesses good tensile strength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iCN absorber into the glass coat will lower the tensile strength. As the SiCN content increases,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absorbing coat decreases, 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aggregation of SiCN in the coats.  相似文献   
608.
纳米Fe2O3的制备及其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及强迫水解法,制备了球形、立方形、纺缍形及针形四种不同形貌的纳米Fe2O3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衍射(XRD)、比表面积(BET)对纳米粒子的粒径、形貌、结构、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Fe2O3对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纳米Fe2O3对AP的高温热分解催化作用较微米的效果好.不同形貌的纳米Fe2O3粒子有着各自不同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较大的纳米纺缍形和针形Fe2O3较比表面积较小的纳米立方形和球形的催化效果好.比表面积最大的纳米针形Fe2O3使AP的高温热分解峰温度降低了67.3℃,表观分解放热提高了785J·g-1,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609.
纳米SiO2经过超声波分散后,用硅烷偶联剂和分散剂A组成的复合偶联剂体系进行表面处理,通过熔融共混法与聚丙烯混合制得聚丙烯/纳米SiO2复合材料.通过DSC分析,研究纳米SiO2对聚丙烯结晶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SiO2在聚丙烯中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使聚丙烯的结晶温度提高,结晶速率增大,微晶尺寸分布减小.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不同降温速率下的成核机理基本不变.降温速率越快,单位结晶时间达到的相对结晶度越高.  相似文献   
610.
纳米CaCO3/PPS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纳米碳酸钙(CaCO3)与聚苯硫醚(PPS)通过熔融共混挤出制得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镜对纳米碳酸钙的形态及粒径分布进行观察,并用原子力显微镜、力学测试等方法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碳酸钙的平均粒径约56nm,从复合材料表面形貌可见纳米碳酸钙分散在树脂基体里,少量粒子变形;复合材料的韧性得到明显提高,在添加量为5wt%时,冲击强度达到74.13kJ/m2,抗拉强度则在10wt%时达到最大,83.73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