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2篇 |
免费 | 176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65篇 |
航天技术 | 432篇 |
综合类 | 73篇 |
航天 | 1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Luo Xucheng 《宇航学报》1990,(3)
本文研究了入射波电场为任意线极化时,平直地面反射波中左旋圆极化分量和右旋圆极化分量的数学描述,引入了地面对这类波的等效反射系数的概念,并给予了物理解释,讨论了应用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2.
33.
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的收发共用天线体制时序产生方法,给出了设计思路和仿真结果。该方法在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系统IOBSS气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4.
35.
DEMETER卫星探测到的强震前O^+浓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采用level-2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和重访轨道对比方法,对2006年5月3日发生在汤加群岛的7.9级地震进行分析.从震前6天、震前2天、震前1天和震后2天的level-2图像可看到,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在震中上空偏北的位置出现扰动信号,震前的扰动信号幅度随地震时间临近有所增强,扰动持续时间也相应增加;震后2天扰动信号依然存在,其幅度并未减弱.通过对比震前1天的轨道在2006年至2008年内的重访轨道,发现O^+浓度存在三类较规律的变化特征,即在夏季时,北半球的值高于南半球;冬季时则相反;二分季节时,南北半球含量相当.本文给出了地震和磁暴对O^+浓度的不同影响,地震影响最靠近震中位置轨道上的O^+浓度,而磁暴影响全球轨道上O^+浓度分布.同时获取了DEMETER卫星上朗缪尔探针在上述重访轨道同步探测的电子浓度数据,发现电子浓度与O^+浓度存在同步增加.等离子体浓度增加的现象可能与地震产生异常电场进而影响电离层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36.
Es层是存在于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非常高的偶发E层(Sporadic E),其电子密度可达常规E层的100倍.电离层Es能够反射原本穿透F层的VHF低频段(30~150MHz)无线电波,而且对HF高频段(10~30MHz)无线电波传播具有显著影响.运用垂测和斜测观测数据,研究HF频段Es层电波传播特征,得到了不同类型及不同高度Es层的衰减系数.根据f0Es的日变化规律,可得HF频段衰减系数的日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并得到Es层对短波传播的影响.不存在电离层Es时,通常无法通过电离层实现VHF超远距离通信.为了对VHF链路通过电离层Es的传播衰减进行定量分析,根据EBU多条链路的观测结果,拟合并建立了电离层Es衰减模型.将该模型、ITU模型和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本文建立的模型准确度更高.利用建立的模型,对电离层Es不同临频f0Es条件下接收信号场强和电压随传播距离的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可为VHF链路设计及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在对欧空局火星快车探测器搭载的MARSIS雷达的浅表层探测数据进行校准过程中,获得了火星电离层的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观测数据。利用该数据,计算火星低纬度地区电离层的峰值电子密度和标高;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低纬度地区,火星冬季电离层的标高和峰值电子密度均较夏季高,即冬季电离层较夏季更显著,且春季电离层的电子密度梯度最大。 相似文献
38.
利用C/A码单点定位对LEO(Low Earth Orbit)卫星上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方法——"电离层比例因子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计算的CHAMP卫星的轨道结果表明:采用电子密度峰值高度(hmF2,F2 region maximum electron density height)平均值和瞬时值计算的电离层比例因子α变化范围分别为0.3~0.4和0.2~0.65之间,两者最大差异可达0.3,相比较而言,hmF2瞬时值的结果更加合理,并且相应的大地高H方向的系统偏差要降低0.05~0.3m左右;与双频无电离层组合的普通单点定位结果相比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消除电离层一阶项所引入的H方向上的系统偏差;该方法适用的LEO卫星轨道高度范围大致在200~ 600km之间,当轨道高度超过700km时,该方法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39.
磁静日期间中国大陆地区外源弱磁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第四代地磁场综合模型CM4, 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区1960-2000年磁静日期间地磁外源弱磁场的变化情况, 计算并分析了外源场中的电离层感应场、环形场以及磁层感应场的分布和变化. 结果显示, 北向分量X的磁层感应场强度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共减少了约7.3nT; 东向分量Y的磁层感应场强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共增加了约0.8nT; 垂直分量Z的磁层感应场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共增加了约5.5nT. 三个分量的电离层感应场以及环形场变化幅度很小, 其分布在1960-1970和1970-1980年, 1980-1990 和1990-2000年呈现正负互相变换的现象, 认为该现象可能与太阳11年活动周期有关. 最后对弱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40.
中纬电离层爆负相开始时间与磁暴主相开始时间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假设以磁暴主相期间,由于极光椭圆带处的空气被加热上升,从而使高纬高空出现富含分子的气体,这些气体由于扩散及与中性风的相互作用会向低纬移动,其所到之处电子消失系数增加,从而导致负相电离层暴的发生,计算给出了全球中纬电离层暴负相的开始时间与磁暴主相开始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负相电离层暴发生的“时间禁区”问题,结果与有关统计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