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8篇 |
免费 | 505篇 |
国内免费 | 11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930篇 |
航天技术 | 77篇 |
综合类 | 118篇 |
航天 | 1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111篇 |
2020年 | 98篇 |
2019年 | 88篇 |
2018年 | 59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103篇 |
2012年 | 116篇 |
2011年 | 122篇 |
2010年 | 104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106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研究特种雾化喷嘴在小环形燃烧室、加力燃烧室及民用工业中的应用 ,设计了扇喷嘴 ,在变几何、变油压、变气流速度下测量了液雾特性、流量分布、雾化角度等。 相似文献
92.
叙述了活塞式燃油流量现场校准装置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结构特点和技术性能 ,以及计量检定方法与数据处理。鉴定表明 ,装置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强、量程范围宽、已达0 .1级准确度 ,不仅适用于发动机试车台燃油流量测量现场校准 ,而且也可供计量部门作为液体流量校准装置使用 相似文献
93.
李继保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1994,(1):24-29
介绍了在美国进行燃油热稳定性研究的试验系统及试验结果,分析了燃油加热、冷却次数,试验时间、油温和壁温及油管表面处理等因素对燃油沉积速率的影响,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对国际上在高温下燃油下燃油沉积速率变化规律上存在的争议做了解释。 相似文献
94.
为了获得内部换热效率和气膜冷却效率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简化物理模型对涡轮叶片复合冷却有效性进行分析,得到了内部换热效率与气膜冷却效率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较低热负荷状态下,内部换热效率提高,综合冷却效率随之提高,内部换热效率对综合冷却效率影响大;较高热负荷状态下,气膜冷却效率对综合冷却效率影响增大,内部换热效率的影响减弱;过高的热负荷会出现综合冷却效率随着内部换热效率的增加而下降的情况,导致内部冷却失效。 相似文献
95.
96.
旋转状态下气膜冷却效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型发动机高压涡轮转子叶片吸力面腮区气膜孔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发动机状态的模型试验,研究了旋转数、吹风比和主流雷诺数对气膜孔冷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转会导致气膜覆盖区域向高半径方向偏转,且旋转数越大,偏转角度越大,气膜冷却效率越低;同时,旋转会弱化吹风比、主流雷诺数等对气膜冷气效率的影响。研究获得的旋转状态下涡轮转子叶片型面典型区域气膜冷却特性的试验数据,可为发动机转子叶片冷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98.
来源于航空部件产品制造工业实际,针对飞机燃油自动耗油控制系统中使用的干簧管在特定环境应力条件下的使用要求,简述了干簧管工作原理和使用性能特点,分析干簧管在苛刻的工作条件下产生故障的原因和模式.对使用前的二次筛选试验方法进行改进,对比传统试验方法可以有效筛选出有故障或有故障隐患的干簧管,可以提高飞机部件产品和整套燃油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保障飞机燃油的自动供给功能,使飞机整机安全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99.
100.
为降低加力状态下二元塞锥表面温度和喷管红外辐射强度,对塞锥进行冷却结构设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引气结构、冷却通道高度和冷气入口总压比对塞锥冷却和喷管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塞锥冷却后其表面温度和喷管红外辐射强度显著降低;引气腔内无冲击板时,引气角度的改变引起射流核心区位置的变化,造成塞锥头部和前缘展向温度分布差异明显,引气角度为90°时塞锥表面最高温度要比30°和60°的模型高50K;加装冲击板后,冷却通道内的流量分配和塞锥前缘的展向温度分布得到有效改善、塞锥头部的换热得以增强,但同时会引起较大的总压损失,因此相同入口总压比下,加装冲击板后冷却流量降低、塞锥外表面温度升高;随着冷却通道高度增大,冷气流量增加、流速降低,故存在一个最佳通道高度使得塞锥冷却效果最好;以塞锥无冷却为基准,入口总压比为1.0~1.8时,塞锥外表面最高温度降低了470~590K,0°探测角上红外辐射强度降低了25%~3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