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26篇
航空   347篇
航天技术   19篇
综合类   20篇
航天   2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实验以含能聚合物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lycidyl azide polymer,GAP)作为激光烧蚀微推力器的靶材。通过对不同浓度纳米碳粉掺杂和靶材厚度下激光烧蚀GAP的比冲、冲量耦合系数和能量转化效率测量,结合靶材喷射羽流图像,分析了纳米碳粉掺杂提高激光烧蚀聚合物靶材推进性能的机理,给出纳米碳粉掺杂的适用方式。实验结果表明:透射式下,掺杂纳米碳粉之后,聚合物对激光的吸收大幅增强,但激光烧蚀推进性能不随掺杂浓度增加而显著提升;纳米碳粉吸收激光能量形成温度极高的局部热区促进聚合物中化学能的释放,是推进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掺杂纳米碳粉之后的GAP烧蚀深度降低,表现出面吸收特性;随着靶材厚度的增加,未完全烧蚀的工质质量增加,使得靶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导致聚合物推进性能下降。实验中掺杂3%纳米碳粉、厚度为54 μm的GAP靶材最优能量转化效率超过250%,适合作为透射式激光烧蚀微推力器的靶材。  相似文献   
32.
33.
为获得脉冲激光能量对含能液态工质推进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基于激光器、高速相机、扭摆搭建的测试系统对二硝酰胺铵(ADN)基液体工质的吸收性能、烧蚀性能、推进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DN基含能液体是一种理想的液体工质,吸收系数达354.05cm-1,吸收深度为28.24μm。在0~63.97mJ能量范围内,增大激光能量有利于提高ADN基液体工质的推进性能。在激光能量为63.97mJ时,ADN基液体工质的推进性能达到最优,对应的推进性能参数分别为:冲量53.31μN·s,冲量耦合系数0.8757mN·s·J-1,比冲281.59s,能量转化效率122.40%。  相似文献   
34.
为了保障固体火箭发动机C/C喷管的可靠性,建立了一套正确反映发动机喷管烧蚀过程的流固耦合计算模型,以实现对喷管烧蚀率的高精度预估。依据热化学烧蚀理论以及喷管内燃气与喷管结构体界面的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关系,建立并验证了考虑壁面退移的C/C喷管流固耦合方法,实现了燃气流动、异相化学反应、结构体传热三者间的耦合。通过实验发动机喷管的烧蚀计算,论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了不同金属铝含量对烧蚀率的影响,计算所得的烧蚀率与实验值最大相对误差为4.3%,与不考虑壁面退移的耦合算法计算结果对比,计算精度最高可提升46%。计算结果表明:C/C喷管在喉部附近烧蚀最为严重;推进剂中Al含量的增加导致燃气中氧化组分浓度降低,进而减少了烧蚀速率,这些结论与C/C喷管烧蚀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5.
固体火箭发动机喉径变化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丁酉  张为华 《推进技术》1997,18(2):27-30,49
根据发动机实验得到的燃烧室压强和发动机推力随时间变化数据,考虑了三氧化二铝沉积、消融和喉衬材料烧蚀,建立了喉径变化模型,并用辨识技术得到了喉径变化规律,为发动机性能计算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大大提高了性能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36.
无控航天器、火箭末级以及空间碎片再入地球大气层后可能未烧尽,残存的小碎片高速撞击地面,对人类安全和生态系统构成极大威胁。提前预测其再入轨迹并采取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地面风险。文章对无控航天器和空间碎片再入工程预测模型,包括航天器模型、动力学模型、气动热模型和烧蚀解体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跟踪与总结,也介绍了国内外有公开资料的工程应用软件,并讨论若干关键问题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7.
以PAN预氧化纤维整体毡为增强体,经碳化、等温CVI致密化后制备多孔的C/C复合材料预制体,利用气体压力浸渗法将Cu引入C/C预制体中制备C/C-Cu复合材料。采用氢氧(H2-O2)焰考核C/C-Cu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经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对不同烧蚀区域的微观结构和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制体密度为0.96 g/cm3的C/C-Cu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4.75μm/s、0.223 mg/s,烧蚀性能优良;其烧蚀表面具有不同的宏观形貌,在烧蚀中心区产生了明显的凹坑,主要烧蚀机制为C/C预制体的氧化和铜基体的机械冲刷;烧蚀过渡区聚集了大量的铜基体,其烧蚀机制为Cu的热氧化和机械冲刷;烧蚀边缘区材料表面变黑,主要因为C/C的氧化。为了提高C/C-Cu的烧蚀性能,需要发挥C/C预制体的"钉扎"作用,阻止Cu在高温下被气流冲刷而发生流动。  相似文献   
38.
针对超音速分离线喷管大摆角状态下化学烧蚀导致的壁面退移,基于动网格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动态仿真模型,实现了对不同燃烧室条件下喷管化学烧蚀率的预示。初步稳态计算得到喉部烧蚀率为0.048 6 mm/s,高出试验结果5.67%,验证了仿真设置的合理性。以此状态结果为瞬态计算的初场,进行相应的化学烧蚀动态仿真计算。该喷管的矢量角放大系数在0.5 s仿真时间内因壁面退移减小了0.42%,对称面下侧分离线结构附近因燃气流动受阻成为喷管烧蚀最严重的位置,烧蚀率为0.074 5 mm/s。增大燃烧室压强或温度,会导致同周向位置的分离线后侧与前侧壁面烧蚀率比值减小。对于分离线附近型面变化较小处,压强5.5 MPa增加到7.5 MPa,该比值减小了10%,温度3200 K增加到3600 K减小了15%。  相似文献   
39.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补燃室硅基绝热层烧蚀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理  杨涛  程兴华  杨林 《推进技术》2012,33(3):450-454
为了评估固冲发动机硅基绝热层的烧蚀性能,对硅基绝热层的烧蚀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数值模型。硅基绝热层烧蚀由气动冲蚀,化学烧蚀,颗粒剥蚀三个部分构成。数值结果表明,硅基绝热层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气动冲蚀,化学烧蚀与颗粒剥蚀影响较小。理论计算同试验获得的烧蚀形态基本吻合,冲压发动机严重烧蚀部位在进气道两侧的下游区域。从结构设计上看,冲压发动机防隔热设计的重点应是降低冲压发动机气流冲蚀影响。  相似文献   
40.
一种返回器烧蚀温度在轨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航天器工程》2015,(2):129-133
返回器再入过程中的烧蚀温度,是防热结构设计和验证的重要参数之一。针对在轨应用的需求,文章设计了一种使用铠装热电偶进行返回器烧蚀温度在轨测量的方法,通过将铠装热电偶埋入安装并进行冷端补偿和误差校准设计,可以准确测量烧蚀温度的变化过程。通过我国探月三期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轨测试,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