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04篇 |
免费 | 1216篇 |
国内免费 | 32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541篇 |
航天技术 | 642篇 |
综合类 | 553篇 |
航天 | 101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123篇 |
2023年 | 164篇 |
2022年 | 180篇 |
2021年 | 171篇 |
2020年 | 188篇 |
2019年 | 189篇 |
2018年 | 139篇 |
2017年 | 139篇 |
2016年 | 177篇 |
2015年 | 174篇 |
2014年 | 182篇 |
2013年 | 192篇 |
2012年 | 198篇 |
2011年 | 226篇 |
2010年 | 186篇 |
2009年 | 204篇 |
2008年 | 188篇 |
2007年 | 176篇 |
2006年 | 139篇 |
2005年 | 139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126篇 |
2002年 | 97篇 |
2001年 | 111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90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67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针对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抓捕目标后的动力学参数辨识问题,提出一种参数辨识的持续激励轨迹设计方法。首先,基于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辨识模型;然后,采用有限傅里叶级数对空间机器人的机械臂关节运动轨迹进行参数化表示,并以参数辨识回归矩阵条件数最小化为指标,通过求解一个包含多约束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得到傅里叶级数的待定系数;最后,采用基于QR分解的递推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实现对采样数据的序贯处理,并求解出待辨识参数。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激励轨迹设计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空间机器人参数辨识的收敛速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02.
利用混合正交法设计数值模拟实验对环喉式膨胀偏流喷管(ATEDN)的工作过程进行研究,以获得ATEDN在不同工作模态的流场特征并分析入口压力、扩张比和塞锥基底半径三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喷管性能的变化规律及各因素对喷管性能影响的显著性。采用FLUENT商用软件对ATEDN在0~31 km高度范围内的工作状态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ATEDN在不同工作高度下存在开放-固壁反射、开放-自由边界反射和闭合三种基本工作模态。根据喷管流动经历的不同工作模态特征,将喷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类,具有不同工作过程的喷管推力性能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对比发现,在所选的参数水平下,塞锥基底半径是影响高度积分平均比冲的最显著因素,其次是扩张比,入口压力影响最小。随着喷管扩张比的增加,高度积分平均比冲降低;随着喷管入口压力和塞锥基底半径增加,高度积分平均比冲增加。 相似文献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导弹在大攻角再入飞行过程中,偏航通道和滚动通道存在着气动交连耦合,当耦合影响较大时,采用传统的把耦合项当作随机干扰的办法来处理,容易造成系统失稳。因此采用基于H∞混合灵敏度解耦控制的方法对通道间进行解耦,对于H∞混合灵敏度加权函数,通过遗传算法优化获得,并推导了H∞混合灵敏度标准型的建立过程和遗传算法优化加权函数的步骤。应用该方法,对导弹大攻角飞行过程中通道间的解耦控制进行设计。仿真表明,对参数不确定性的耦合系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解耦性和鲁棒稳定性。 相似文献
309.
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地面力学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月面软着陆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携带有效载荷实现在月球表面的安全着陆,其经历的主要过程包括发射段、地月转移段、近月制动段、环月段、着陆段和月面工作段。软着陆探测器面临的月球环境比近地轨道卫星复杂得多。为提高软着陆探测器系统的可靠性,必须进行充分的地面试验,验证软着陆探测器的设计合理性。文章分析了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在各飞行过程中面临的力学环境,分析了力学环境对探测器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效果,提出软着陆探测器需完成的地面力学试验项目,设计相应的试验方法,并给出确定试验量级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10.
卫星编队飞行精确动力学模型与三维定位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采用精确动力学模型应用多颗编队飞行小卫星实现三维定位系统(电子侦察卫星)。为此,首先应用运动学和动力学两种方法建立精确动力学模型和摄动方程,然后进行数学仿真和队形变化的分析,最后讨论位置保持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编队飞行三维定位系统定位精度高,不受纬度影响,而且可以实现全球同时定位功能。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