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篇
航空   89篇
航天技术   5篇
综合类   51篇
航天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高超声速风洞子母弹分离干扰测力试验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2.
本文主要通过风洞实验测力模型设计工作的一些实例,探索了有关风洞实验测力模型设计工作中有关冀型换算、样板设计、结构设计和强度核算的一些具体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73.
一种翼身融合飞行器的失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军泉  史志伟  周梦贝  吴大卫  潘立军 《航空学报》2020,41(1):123176-123176
翼身融合(BWB)布局飞行器作为下一代商用飞机的主要构型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翼身融合飞行器的研究主要针对其巡航状态的特性,而对其失速特性的研究较少。对一种翼身融合客机构型进行风洞试验研究,采用测力试验方法对其无增升装置的构型,以及具有翼梢小翼、前缘缝翼和机身上部双吊舱的组合部件构型下的纵向特性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失速特性的分析,并通过二维粒子图像测试技术以及油流试验对其失速过程的流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增升装置的基本构型下,翼身融合飞行器可以保持低速飞行,而各组合构型都具有提高最大升力系数的作用。对失速过程的分析表明,随着迎角的增大,飞机表面流场分离区域从翼梢开始逐渐向翼根以及机身发展,当外翼段完全处于分离区域时,飞机并不会马上失速,因为中心体同样具有提供升力的作用,且中心体的流动分离较外翼的流动分离更晚,所以当外翼在失速迎角出现升力损失时可以通过中心体的升力进行补偿,维持其低速飞行状态,真正的失速发生在中心体出现流动分离之后。  相似文献   
74.
分析了圆锥滚子圆度测量过程中测力、测点位置对圆度值的影响,并设计了一种胎具来保证测量过程中圆度值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5.
76.
77.
采用根据国外公开文献设计的类CAV模型,在0.6m×0.6m 跨/超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多体干扰与分离网格测力试验研究,初步获得了典型多体飞行器分离过程中的气动特性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载荷模型气动特性受分离位置变化影响非常明显。载荷模型沿轴向分离时,气动力(矩)逐步接近自由流中气动力(矩)值,载荷模型法向位置改变会引发其气动力(矩)值发生更为剧烈的变化。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尾迹和头激波的发展改变了不同轴向位置处载荷模型的表面流态,从而影响了其气动特性;二是母机模型底部流动具有明显的非对称膨胀特征,不同法向位置处流速大小和方向差异明显,导致载荷模型气动特性随法向位置变化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78.
为研究不同风洞之间战术导弹模型测力试验数据的相关性,采用同一台测力天平及外形相同的尾支杆在五座风洞中对ZSDD 1战术导弹标模进行了重复性实验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状态下对比实验结果的标准偏差普遍大于重复性实验的标准偏差,其中底阻系数测值的标准偏差明显大于同一座风洞中底阻系数的试验精度。  相似文献   
79.
本文利用测力法对NACA0012翼型在振荡条件下的动态失速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阐述了测力法对动态失速试验的各主要环节的特殊要求和解决途径。试验结果表明,测力法与国外传统的测压法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良好。因而为今后的振荡翼型气动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0.
动态称重法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目前动态称重时传感器测量系统采用“静态标定,动态使用”方法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近年来美、日等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称重方法,即应用微处理机的动态称重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