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3篇
航空   171篇
航天技术   3篇
综合类   46篇
航天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为了研究不同形式导管桨的载荷特点,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分析了加速、减速导管的水动力特性及其对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的影响。计算域被分为包含螺旋桨的柱形域、包含导管的大域2个部分,并采用全结构化网格技术对其进行离散,以便优化网格质量和提高计算精度。用交界面技术保证不同计算域之间流体速度和压力等物理量的连续性。首先分析了JD7704+Ka4-5508导管桨的水动力性能,然后将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和网格技术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翼形剖面拱度和攻角的加速、减速导管的水动力特性,及其对螺旋桨载荷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改变拱度和攻角2种方式所得到的加速和减速导管具有不同的水动力特性,能极大地优化螺旋桨的工况和载荷特点。  相似文献   
162.
张强  侯涛 《航空动力学报》2018,45(7):122-126
传统的PID变桨距控制策略存在转速波动较大、变桨的跟随性差等不足。以风速在额定风速以上时,使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稳定在额定功率为研究目标。针对变桨系统的惯性与延迟导致控制过程动态调节时间长、超调量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TS模糊加权的模糊与PID双模切换优化变桨距控制策略。以Simulink为试验平台,搭建了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控制模型。通过仿真验证表明,所提方法具有模糊控制与PID控制两者的优点,控制输出的桨距角精度更高、响应速度更快、功率更加靠近发电机输出的额定功率。  相似文献   
163.
旋翼桨尖涡模型及其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基于有效湍流粘性系数假设的半经验桨尖涡涡核模型,并将桨尖涡拉伸压缩效应对涡核半径的影响引入该模型.采用流场显示的方法利用"粒子空白区"确定桨尖涡涡核半径,并进行了拉伸压缩修正以获得纯扩散效应引起的涡核半径增长量,以此来确定该模型的关键参数.参数确定结果表明,在中等到大涡雷诺数下湍流扩散效应引起的涡核扩散远大于分子动量扩散效应的作用,桨尖涡拉伸压缩效应对涡核半径的增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4.
旋翼桨-涡干扰气动特性计算及参数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史勇杰  招启军  徐国华 《航空学报》2010,31(6):1106-1114
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旋翼桨-涡干扰(BVI)气动特性分析的数值方法。在该方法中,控制方程采用惯性坐标系下的非定常Euler方程,以适合于分析BVI流场的特点;为便于前飞流场分区求解和信息传递,使用了嵌套网格方法;对于流场中涡线的模拟,建立了一种适用于有限体积格式的涡引入方法——广义网格速度法,以简化计算。应用上述方法对旋翼BVI流场进行了计算,并与可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比桨叶弦向位置压强的变化得出,在旋翼BVI过程中,气动载荷主要来自桨叶10%弦长内的前缘部分的压强突变。文中还进一步分析了涡强、干扰距离和干扰角度对BVI气动特性的影响。本文的BVI数值计算表明:当涡接近桨叶前缘时,升力达到最大;而涡位于后缘位置时,诱导速度改变桨叶环量分布,破坏了后缘的库塔条件,但随着涡的远离,桨叶表面环量开始重构。  相似文献   
165.
针对常规的旋翼总距前馈方法难以有效实现共轴高速直升机/发动机快速交联控制的问题,本文提出并设计了适用于共轴高速直升机/发动机的新型交联控制方法。首先,基于共轴高速直升机/发动机综合仿真平台,揭示不同运行工况下,共轴双旋翼、推力桨操纵输入、发动机燃油输入变化规律;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考虑共轴双旋翼、推力桨桨距的增益自调节交联控制方法,并针对不同的运行工况,开展了数值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中等、高速度飞行时,相比于常规的旋翼总距前馈,新型交联控制方法可使动力涡轮转速的超调与下垂量减小36%与70%,可使直升机/发动机快速交联控制品质更优,进一步提升直升机/发动机综合系统的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166.
为了进行某型直升机旋翼桨毂离心限动器试验,模拟旋翼桨毂在低转速、高转速状态下,离心限动块能够完成打开和复位试验,设计了旋翼桨毂离心试验台。通过计算旋翼桨毂在高低转速下的性能指标参数,结合离心限动器试验需求,实现在程序控制下的动态稳定状态条件,同时完成离心限动器完全关闭和打开的转速和位移量的实时测量并确保试验安全。  相似文献   
167.
概述了具有不同安装角的直叶片、前掠叶片、后掠叶片等3种桨扇模型在起飞状态下出口流场的气动性能和气动声学实验结果及其相互间的对比。主要结论为:良好的气动设计不仅是提高气动性能的要求, 而且也是改善桨扇气动声学性能的有效途径;有掠度的叶片具有降噪的潜力;桨扇叶尖区采用卸荷设计有利于降噪及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68.
调距桨的舰船航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舰船综合运动控制过程中,对其航速的有效控制是提高舰船航行自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之一。以调距桨作为动力推进的舰船由于在操纵性、机动性、机桨匹配特性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定距桨的舰船,因此调距桨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根据调距桨动力推进特点,采用模糊控制及神经网络技术,构造了一种航速智能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结构简单、鲁棒性强、控制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9.
悬停和前飞状态倾转旋翼机的旋翼自由尾迹计算方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将倾转旋翼机的旋翼尾迹问题区分为二类,即悬停和前飞等状态的定常尾迹以及过渡飞行状态的非定常尾迹.基于Weissinger-L升力面理论和卷起桨尖涡模型,建立了一个悬停和前飞状态的倾转旋翼自由尾迹分析方法.该方法不仅适合于单旋翼尾迹计算,也适用于双旋翼尾迹分析.分别以ATB旋翼和缩比的V-22旋翼为算例,计算了悬停状态的旋翼自由尾迹和诱导速度,并与可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也对双旋翼的干扰尾迹进行了计算,表明了悬停和前飞状态不同的尾迹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170.
用实验和计算的方法对涡轮机叶片在流体场中的叶片受力面进行了分析。用三个正弦函数原理的公式来计算分析同一角度上叶片的合力FR(φ),叶片径向推力Fr(φ),轴向推力Fr(φ),并阐述了这三个桨角力学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