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188篇
航空   1026篇
航天技术   144篇
综合类   161篇
航天   27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基于N-S方程数值计算研究了九个机身上翘后体在零迎角、高亚音速时的绕流与其阻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后体在零迎角时存在三种流型:随着流型、分离涡流型和底部分离流型;影响阻力最大的几何参数是后体收缩比,其次是上翘角;收缩比ηA较大时(如ηA≥0.5),会产生很大的底阻;上翘角增加则使压差阻力迅速增大。当收缩比ηA减小的(即尾部较尖)使底部分离引起的粘性压差阻力大大减小,从而可实现最小的后体阻力。因此,首先选择较小的ηA排除底部绕流分离流型的出现、再选择适中的上翘角是上翘后体设计的一项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952.
采用流动控制的超声速内埋物投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马赫数Ma3飞行状态下的内埋物安全投放难题,提出了两种适用于非平坦舱体外形的超声速内埋物投放分离过程的流动控制方法:第一种方法采用了圆棒扰流器,第二种方法采用气帘喷流。为了验证两种不同流动控制方法的效果,引入结构嵌套六自由度动态网格技术和基于k-ω湍流模型的Navier-Stokes方程计算,对包括重力投放、弹射投放、采用圆棒扰流器的重力投放和采用气帘的重力投放等4种不同的投放分离状态进行了动态全过程的计算对比分析。通过对仿真计算结果分析发现,当来流马赫数Ma∞3时,采用流动控制的投放物分离运动特性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投放物下落过程中的俯仰偏航特性可以得出:采用圆棒流动控制有利于安全分离;气帘流动控制具有应用潜力,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针对特定的投放条件进行优化,否则可能诱发投放物在俯仰方向的姿态发散。  相似文献   
953.
954.
董具 《贵州航天》1996,(1):18-27
本文介绍,验证并总结了一种全新概念的分析判据,用于测定在普通多维流,定常和非定常流,可压缩和不可压缩流状态下的流体气流分离。当要求在一定工作条件范围内防止气流分离时,新型计算公式提供了新的气动外形逆向设计方法。特别是所归纳出的分析公式可以很方便地用于检查任何特定表面压力变化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55.
采用非定常Euler方程、总体时间步长,隐式时间推进,计算了几种特殊类型本的二维有分离绕流。一类是光滑的圆柱体,在跨音速时计算出因激波诱导分离而周期性地脱落在尾迹上的非对称涡排。另一类是带尖角的物体,如三角形柱体,计算出从尖角处脱落在尾迹上的分离旋涡,形成卡门涡街,对这两类物体,计算的平均阻力系数,分离涡脱落的Strouhal数以及流态都与实验接近。结果表明,对于这类绕流问题,用非定常Euler方  相似文献   
956.
邸乃庸  朱维增 《中国航天》1997,(10):14-15,20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介绍:长征二号系列(三)邸乃庸朱维增吴瑞华图17长征二号C制导系统原理框图表3长征二号C星箭分离程序时间(秒)事件T+0YF-23发动机关机T+3.0包带锁紧爆炸螺栓起爆T+3.1分离反推固体火箭点火T+3.6星箭分离结束五、分离系统...  相似文献   
957.
为了满足当前目益增多的外挂物捕获轨迹试验的需要,急需提高1.2m高速风洞CTS装置原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以工控机为核心,以5650伺服控制器和PDC伺服驱动单元为主要模块的控制系统,代替了原来以单板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并已成功地应用到多项型号分离轨迹试验中,风洞试验表明,新的控制系统有其突出的特点,其稳定性,可靠性,位置控制能力和试验效率均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58.
机翼跨声速抖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伟伟  高传强  叶正寅 《航空学报》2015,36(4):1056-1075
跨声速飞行中,激波附面层干扰会引起激波周期性自激振荡,这种现象称之为跨声速抖振。跨声速抖振引起的脉动载荷有可能造成结构疲劳甚至引发飞行事故,该问题一直是航空领域的研究难点。本文从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总结了跨声速抖振研究的主要方法,重点综述了近几年在跨声速抖振机理研究方面以及结构运动对抖振响应特性的影响方面取得的新进展,简要总结了跨声速抖振的被动控制及主动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声速抖振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抖振机理的进一步探究,结构弹性特征对抖振特性的影响以及闭环主动控制等。  相似文献   
959.
一种鼻锥钝化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流动特性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缘钝化尺度是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中的关键参数。针对一种前体锥加弯曲压缩面的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选取最大尺度为3.2mm(5%唇缘半径)的几种典型鼻锥钝化半径,在马赫数Ma=6来流,及模型安装攻角为0°、4°、7°的条件下开展鼻锥钝化尺度对进气道流动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纹影拍摄及压力测量记录各来流条件下进气道前体流场结构及壁面压强分布,并在无攻角来流条件下利用微型扰流器进行边界层强制转捩研究。结果表明,对无攻角来流而言,即使是尺度高达3.2mm的钝化半径对进气道前体流场结构及壁面静压分布也基本没有影响。此来流条件下,几种不同鼻锥钝化半径的前体压缩面均出现小范围流动分离,而添加扰流器后该分离区均消失。钝化尺度的影响随着攻角的增加而显现,尽管不同鼻锥钝化尺度下迎风面流场及壁面压强分布几乎没有差别,但背风面随钝化尺度增大表现为边界层明显增厚、流动趋于不稳定。其中最大钝化尺度R=3.2mm的构型在4°攻角来流时背风面即出现明显的分离区,而7°攻角来流时背风面更是出现大范围流动分离、进气道背风侧不起动,并导致进气道内部壁面压强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60.
刘雄  王翼  梁剑寒 《推进技术》2015,36(4):513-519
在总收缩比和内收缩比一定的前提下,对不同宽高比的侧板前掠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过程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宽高比对这类构型进气道启动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比了不同宽高比构型启动过程的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流动机理。结果表明:宽高比对侧板前掠二维进气道的启动马赫数有显著影响,宽高比3.0,4.5,6.0的进气道启动马赫数分别为3.5,3.9,4.6。不同宽高比不启动状态的共同特征,是内收缩段底板附近存在大规模流动分离,分离形成的溢流主要通过前掠侧板形成溢流窗口进行横向溢流,横向溢流对分离区流场结构有重要影响。在启动过程中,宽高比通过影响不启动状态分离区的展向尺度,影响了横向溢流对分离区排移效果,从而影响了进气道的启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