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0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188篇
航空   1028篇
航天技术   144篇
综合类   162篇
航天   27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分离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复杂体系中痕量组分的分离分析。为适应复杂体系分析。现代微分离技术成为化学化工和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近五年来现代微分离分析中新技术,包括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微流控芯片和质谱联用技术;重点综述了这些新技术在环境与生物医药分析中的应用;最后概述了微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12.
在旋转的作用下,流动分离向下游延迟,结果大大改变了风力机叶片的气动特性,这种由旋转所带来的影响被称为三维旋转效应。本文以叶片表面边界层理论分析的结果为基础,给出了三维旋转效应对气流分离影响的解析关系,使得这一复杂问题可以方便地解决,为准确计算旋转叶片的气动栽荷提供基础。通过算例表明,当这一三维旋转效应应用于叶片非定常气动特性计算时,能大大改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813.
基于损伤力学方法建立了有机玻璃蠕变/疲劳损伤表达式,运用损伤增量线性叠加原理,给出疲劳损伤和蠕变损伤分离方法。进行了有机玻璃YB-3的蠕变试验和不同频率下的疲劳试验,成功地分离了疲劳试验数据中的蠕变损伤和疲劳损伤。算例结果表明,损伤分离法可以分离蠕变疲劳产生的蠕变损伤和疲劳损伤,很好预测疲劳和蠕变共同作用下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814.
高超声速风洞多体干扰与分离试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FL-31风洞中进行了某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多体干扰与分离试验技术研究,成功建立了多体干扰与分离试验技术.试验模型是某典型构型的可重复使用航天飞行器,由助推器以及再入体两部分组成.利用风洞上下投放机构实现两模型间的相对运动,采用两台天平对模型的气动力进行测量,同时利用纹影仪记录模型分离过程中的激波干扰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系统设计合理,能准确模拟物体间分离过程,并能精确测量多体干扰的气动力特性,激波干扰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815.
机载膜空气分离装置分离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栽膜空气分离装置的用途就是提供飞机油箱惰性化技术所需要的富氮气体.本文通过在地面建立惰化系统模拟试验台,对国内某厂生产的膜机载空气分离装置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输入空气压力、输出产品气流量和海拔高度(环境背压)均对膜装置的分离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在低海拔高度下,当输入空气压力较低、而输出产品气流量要求较大时,该影响更为显著;(2)无论在什么海拔高度条件下,环境温度对膜装置分离性能均有一定影响;(3)输入空气温度对膜装置分离性能的影响较小.文章指出:在实际情化系统设计中,需综合考虑输入空气压力、输出产品气流量、海拔高度和温度等因素,采取恰当的流量和浓度变化规律,才能满足飞机油箱在整个飞行时段内的惰化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16.
众所周知,风洞试验中的飞机模型,尤其是带有大展弦比机翼的模型有时会出现翼梢振动现象,振动模式主要表现为翼梢沉浮和俯仰形式,以致影响实验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选取相对厚度较小的NACA0008翼型,在求解非定常Navier-Stokes方程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无限插值理论和绕翼型的C型网格,模拟风洞实验中模型振动条件下的流场,研究振动模式及其不同耦合对流场、尤其是大迎角流场的影响,并考虑了模型弹性轴不同位置对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临近传统定常失速迎角的大迎角条件下,翼型的振动可以引起翼型大尺度的分离,导致翼型失速的提前发生;振动在不同的相位滞后条件下,对翼型流场的分离程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17.
在低速开口风洞中进行了等离子体激励器对NACA0015翼型流动分离控制的实验研究.采用PIV技术,对翼型绕流流场进行了测量,显示了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流场的变化.通过五分量天平对升力和阻力的测量,研究了激励电压和激励频率对翼型流动分离控制的规律.研究表明,低风速下在翼型前缘施加等离子体激励,能够有效地控制翼型流动分离,在来流为20m/s时,最大升力系数增加11%,失速迎角增加6°;在给定的流动状态下,激励电压和激励频率存在一个阈值,不同迎角下该阈值不同,迎角越大,分离越严重,对激励强度的要求也越高.  相似文献   
818.
提出了一种中心-迎风型混合格式。在该混合格式中,中心差分格式和Roe通量差分裂格式进行混合,它们之间的切换通过一个二进制开关函数实现。为了验证该混合格式在计算绕曲面物体可压缩湍流问题时的可靠性,尤其是带激波的流动问题,采用分离涡模拟方法计算了3个典型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数值结果与已有的实验数据相符较好,这说明该混合格式可以用来研究带激波和湍流的曲面物体可压缩绕流问题。  相似文献   
819.
在较高风速下研究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对翼-身组合体绕流流动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来流风速100m/s的情况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能较好地抑制流动分离,失速迎角推迟约30%,升阻比最大提高80%.研究结果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20.
在西北工业大学NF-3低速风洞进行了飞虫粘附翼型对翼型气动性能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表面粘附的飞虫数量累计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导致翼型表面50%区域以上的面积发生分离,引起翼型失速,并且实验前模型表面的飞虫数量会改变翼型的失速迎角,因此实验前必须将模型擦拭干净.鉴于飞虫粘着数量的不确定性,对于翼型在复杂环境下使用时其气动性能的变化需要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