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航空   29篇
航天技术   40篇
综合类   36篇
航天   4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地震,危害极大的自然灾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相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虽然地震在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但在科学已发展到电子时代的今天,人们仍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  相似文献   
102.
7月23日上午8点20分及9点30分,第二批赴俄罗斯疗养的306名四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分别搭乘国航波音767和波音737—800两架包机,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飞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接受为期三个星期的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103.
易世忠 《西南航空》2010,(7):16-16,18
根据中央下发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指导意见》.玉树抗震救灾已转入灾后重建的新阶段,重建工作对航空运输的需求尤为迫切。为了更好地服务重建工作.为玉树人民和重建人员提供优质的航空服务,国航于6月11日起开通北京-玉树往返直飞航线。  相似文献   
104.
在香港,所有新建筑物都是按照常规设计的,设计中考虑了抵抗风荷载,但没有考虑地震荷载。作为对香港地区地震资料的研究及地震危害的分析等工作[(美)石油总公司(GCO);彭和安伯拉斯(Ambraseys)]的继续,进行了一项简短的研究,以对作用在香地区建筑物上的风及地震荷载的相对强度进行比较。本文介绍了研究之细节并讨论了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一些因素。对这些因素所做的认真的研究表明:虽然香港的一些建筑在设计时考虑了抗台风,但其内在抗地震能力还是相对较低的。  相似文献   
105.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很大的自然灾害,世界各地时有发生,人类对地震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该文作者对地震区基础的设计,提出了某些新的见解--如基础抗震的延性要求等,并简单介绍了美国建筑法规地地震区基础设计的指导原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6.
《太空探索》2005,(2):F002
2004年12月26日上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南亚地区40年来最强烈地震,震级高达里氏8.9级,并引发海啸,10米高的海浪席卷了灾区村庄和海滨度假区,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受波及国家死亡人数已超过20万人。  相似文献   
107.
"5.12"汶川8.0级地震后发生大量滑坡、泥石流,河流部分阻断,形成一系列堰塞湖,急需快速提取水体信息,为救援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震后北川县城为例,利用LBV变换与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图像结合模型对研究区水体进行提取,对"福卫二号"影像进行LBV变换,确定B阈值,并提取NDVI指数,两者求交集得到水体影像。该模型理论依据充分可靠,计算机容易实现,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以将水体与低密度覆盖的水植混合体区分开,提取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提取速度快,完全能满足灾害背景参数8h内提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8.
遥感数据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自然灾害救助业务需求,分析了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应用能力,利用高分辨率“快鸟”(Quickbird)卫星、地球资源观测卫星一B(EROS—B)的光学数据、“地中海盆地观测小卫星”(COSMO—Skymed)星座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航空及无人机的遥感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对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灾民安置点规划、房屋倒损评估、帐篷动态监测、灾后灾民安置及环境、房屋恢复重建进度等进行了研究,其相关产品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救灾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地震活动一直是人类非常关注的自然灾害事件, 其对热层大气密度的影响还不是非常清楚.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震级8.0级强震事件, 随后, 在6月14日日本本州东部, 7月5日鄂霍次克海和7月19日日本本州东海岸发生震级7.0~7.6级强震事件, 利用期间中国星载大气密度探测器在630 km高度上就位探测的热层大气密度对探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强地震震源中心区域上空附近热层大气密度出现异常降变. 在时间上, 强地震发生前1~3天内就已开始出现大气密度降变, 强地震发生日附近降变达到谷值, 降变比达0.40~0.65. 这种降变的纬度区域范围震前位于强震中心所处纬度的±3o~±9o, 强震发生当日扩大到±8o~±20o.   相似文献   
110.
震前地震孕育期地表异常增强的电场,通过大气电导率传输到电离层高度.该异常电场通过非稳态局部加热,可以在电离层高度激发声重波.基于该理论,利用一维时变中纬电离层物理模型,模拟了该扰动源对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力波引起的中性风速度扰动对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影响甚微,该机理无法解释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