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8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12篇 |
航天技术 | 56篇 |
综合类 | 99篇 |
航天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介绍了空心圆柱试样试验仪的总体结构及加载原理,以及在连续加载试验的条件下系统定量分析所必须解决的系统建模等问题的重要性,简述了采用递推增广最小二乘法对随机、时变和非线性系统实现在线、实时递推辨识建模的原理和以IBM-PC/XT计算机为核心实现计算机辅助递推辨识的原理和方法、递推辨识系统的硬件构成以及为提高递推辨识速度和精度在软件过程中采用的处理技术,讨论了该递推辨识系统在空心圆柱试样试验仪控制试验中的应用及其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62.
给出了三种粗糙表面的单圆柱压力分布和五种风向角下三圆柱的压力分布,分析了各状态下圆柱绕流特征和气动力。结果表明:三圆柱间的干扰是严重的,各圆柱表面的压力分布不同于孤立单圆柱,相对于来流明显不对称,由此产生了很大的横向力,而且,局部表面的负压比孤立单圆柱要大。 相似文献
363.
一种实用的等环量线旋翼尾迹生成新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卫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7,29(1):102-105
提出了一种实用的等环量线旋翼尾迹生成新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满足识别旋翼桨叶展向多环量峰分布的要求,而且能同时自理正环量峰和负环量峰。与传统的涡格法相比,该法具有快速简便、可靠及易程序化等优点。 相似文献
364.
365.
为了对比安装涡流恢复导叶与单排螺旋桨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的差异,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安装六种不同间距涡流恢复导叶和单排螺旋桨的气动力及气动噪声。研究结果表明:在起飞状态,级间距Δx=0.27的工况下,安装涡流恢复导叶使得推力系数增加6.4%,效率增加6.7%。随着间距的增大,前级叶片的桨尖涡、尾迹涡等涡系结构在通过后级叶片时破碎并向下游传播,且强度逐渐减小。噪声强度随着级间距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大级间距涡流恢复导叶的噪声与最小级间距涡流恢复导叶噪声相比降低5.7 dB,噪声下降幅度随级间距的增加逐渐减缓,存在级间距最优位置使得推力增加最大,噪声强度适中。 相似文献
366.
分析了圆柱形黑体腔腔内视在发射率的分布及腔体发射率,讨论了斜光线在光纤中的耦合与传输,并导出了光纤中传输的辐射功率表达式和光电探测器输出电流表达式。探测器输出电流的表达式表明,光电流的大小除随黑体腔温度变化外,还与探测器的下限、上限截止波长有关。下限、上限截止波长的间隔愈大,则光电流愈大,故在接收辐射功率时,探测器前不加窄带滤波片。文中还给出了光电流随温度变化的理论曲线和实验曲线,两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67.
368.
圆柱体绕流尾迹的PIV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IV是一种先进的流场定量测量技术,在生产性风洞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利用PIV测量技术,采用双CCD摄像机在EL-5低速生产性风洞中对不同的雷诺数Re下圆柱体绕流尾迹进行定量的测量,给出了圆柱体绕流尾迹的瞬时速度场、涡量场和流场的流线图。通过测量发现剪切层的相互作用是圆柱体绕流尾迹区旋涡形成和脱落的重要因素,并直接验证了Gerrard的绕流尾迹理论;在雷诺数Re=104-105范围内,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圆柱绕流近尾迹区旋涡形成区域长度在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369.
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圆柱绕流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低速风洞中利用多级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控制圆柱绕流的流动分离。实验风速U∞=10m/s,基于圆柱直径的雷诺数Re=2.8×10^4,在实验中将两组三级双极性等离子体激励器布置在圆柱模型肩部,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圆柱的尾流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定常和非定常激励均能抑制圆柱尾迹区,等离子体激励强度是影响激励器对圆柱绕流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非定常脉冲激励耗电少,对流动控制能力强,效率明显高于定常激励,脉冲激励频率影响等离子体激励器对流动的控制能力。在实验风速为10m/s时,脉冲激励频率与圆柱涡脱落频率一致,流动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70.
以涡扇发动机中介机匣为研究对象,采用插入式堵塞调节环作为外涵调节装置,开展了不同外涵堵塞比下中介机匣性能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外涵调节对中介机匣进出口总压恢复系数、支板尾迹和涵道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外涵流量的降低,外涵气体流动损失与附面层效应所占压力损失比重逐渐减小,而调节环对外涵流场的扰动造成的压力损失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堵塞调节环对内涵压力分布与压力损失基本无影响;堵塞调节环实现外涵流量与涵道比调节的同时,也改变了外涵压力的径向分布;由于堵塞调节环的影响,支板尾迹无法单纯地反映支板后径向压力的分布;几何涵道比大于0.388时,进口马赫数增大,外涵流量比重减小;几何涵道比小于0.243时,进口马赫数增大,外涵流量比重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