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7篇
  免费   424篇
  国内免费   259篇
航空   1528篇
航天技术   401篇
综合类   354篇
航天   89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41.
应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竖直平板间水的温差湍流自然对流的流场进行了测量,并由测量所获得的速度场获取了涡量分布和散度分布。测量结果表明,在流场中的竖直展向截面和水平流向截面上都存在大尺度涡流结构,而且在部分涡量集中区域同时具有正的或者负的散度集中,速度矢量分布也表明水平截面上的这部分涡流结构呈现着清晰的源或汇的特征。这些现象都表明这部分旋转着的流体不但有切向速度,还有径向速度。这意味着这部分流体在旋转的同时也有向上或向下的运动,即同时具有在同方向上的涡量和速度,即螺度,而这是螺旋羽流结构的特征。这些涡结构,尤其是水平流向截面上具有径向速度的涡流结构的存在证实了竖直平板之间的湍流自然对流流场中大尺度的螺旋羽流结构的存在。  相似文献   
942.
模拟飞机迎风面三维积冰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飞机迎风面的积冰建立了三维积冰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和求解步骤.该模型不但可以模拟明冰积冰、霜冰积冰和不结冰三种情况下的冰层生长,还可以模拟未凝结水膜在冰层表面的流动,而且在求解过程中可以自动判断过冷水滴撞击到迎风面以后的积冰形态.利用该模型数值模拟了翼型与平板相正交而形成的简单三维结构上的积冰过程,并将所得结果中翼型上三维冰形的二维截面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冰形进行了对比,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性,证实了所建立的积冰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43.
等离子体激励器流场测量及诱导推力实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潘波  沈锦明  林麒 《推进技术》2011,32(1):146-150
为了深入了解等离子体激励器流动控制原理,采用PIV技术获得了静止空气中的等离子体激励器上表面诱导气流及其末端引射气流流场的流速分布和流态,并对由此产生的诱导推力进行了测量实验;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器上表面诱导气流加速机理和尾部流场形态以及电极对数对诱导气流加速的影响,并与推力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励器上表面空气被诱导产生定向流动,并在多对平行电极的作用下被逐渐加速;诱导气流在激励器末端的引射作用形成射流,增加等离子体激励器电极对数可以增大该射流的流速;所产生的诱导推力也随诱导气流流速的加速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944.
前飞状态旋翼尾迹测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IV技术,测量前飞状态旋翼尾迹的横向速度分布及桨尖涡在横向剖面里的运动轨迹,得到了前飞状态旋翼两侧的尾迹边界及桨尖涡在运动过程中的耗散特性等,研究了风速及拉力系数对前飞状态旋翼尾迹和桨尖涡运动轨迹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飞状态下,旋翼左右两侧尾迹的涡量值基本相当。旋翼尾迹沿径向急剧收缩,沿垂向逐渐下降,下降高度与流向距离几乎呈线性关系。风速、拉力系数的变化对桨尖涡及其运动轨迹有显著的影响。获得的测量结果为开展旋翼流动机理研究及提高CFD分析精度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45.
实验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对风力机翼型尾迹的气动干扰进行了研究.针对尾迹对翼型前缘、叶背和叶盆的不同激励,对下游翼碰的流场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益的尾迹激励为不明显改变下游翼型主流区的非定常激励;当上、下游翼型处于相同攻角和适当轴向距离时,在翼型前缘的...  相似文献   
946.
单喷嘴气-气喷注器推力室燃烧流场相似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小卫  高玉闪  金平  蔡国飙 《航空学报》2010,31(8):1538-1545
 设计了单喷嘴容热式气-气喷注器推力室,喷注器采用同轴剪切式,氢气/氧气作为推进剂。在同一燃烧室采用了0.92~6.10 MPa范围内7个室压工况,并在同一室压下采用不同燃烧室尺寸工况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变化室压和推力室尺寸时,推进剂种类、温度、混合比和喷注速度保持不变,燃烧室尺寸变化时保持几何相似,采用燃烧室壁面测温方法对比了不同工况下内流场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室压和不同推力室尺寸工况下的推力室内流场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947.
星际着陆自主障碍检测与规避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爽  彭玉明  刘宇飞 《航空学报》2010,31(8):1584-1592
 为了在具有科学价值的复杂地形区域实现安全着陆,未来的星际着陆器必须具备自主障碍检测与规避的能力。从星际着陆导航传感器技术、自主障碍检测方法和自主障碍规避技术3个方面出发,对星际着陆自主障碍检测与规避技术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首先,对适用于星际着陆自主障碍检测的各种主动式和被动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优缺点进行较深入的阐述;接着,基于不同传感器的测量信息,对各种自主障碍检测方法的障碍检测能力、优缺点进行较详细的对比分析;然后,基于多信息融合的自主障碍检测方法,对安全着陆点选择的原则进行阐述;最后,对星际着陆自主障碍规避流程和适用于星际着陆自主障碍规避的制导控制方法进行较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948.
对Qiu滑移模型进行若干原理改进,通过在迭代中调用,将其耦合嵌入至本研究组的通流设计反问题程序,然后应用于某小型离心叶轮的设计.用定常黏性计算流体力学验证了改进的Qiu模型辅助设计的离心叶轮的气动性能.研究了Qiu模型用于通流反问题体系后预测小型离心叶轮滑移因子的能力.研究表明Qiu模型在通流设计中的适应性改进是必须的,可全面提高离心叶轮气动设计质量.虽然改进模型对滑移因子分量的估计存在偏差,但通过给定合适的经验系数完全可以使其给出的滑移因子达到工程实用的精度.另外在Qiu模型中被忽略的滑移因子分量对于离心叶轮仅在叶片后弯角绝对值较小时相对其他分量较小.  相似文献   
949.
几何尺寸对胶接接头强度影响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几何尺寸对铝胶接接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胶层厚度的增加,胶接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大而增大,呈非线性关系;与搭接面积呈线性关系,在搭接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搭接宽度减小搭接长度来增大接头强度;另外,胶结强度随夹具之间的距离变短而降低,随被粘物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厚度达到一定程度,这种趋势变化趋于缓慢。  相似文献   
950.
通过旋转条件下切割SiC单晶片,分析了切片表面微观形貌特点,研究了线锯速度、工件进给速度和工件转速对切片表面粗糙度与切向锯切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加工件旋转,切片表面平整光滑,沿线锯运动方向没有明显沟槽及凸起,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当转速由0增加到12 r/min时,切片表面粗糙度由1.532μm降到0.513μm;线锯速度和工件旋转速度增大、工件进给速度减小,切向锯切力减小,表面粗糙度减小。当线锯速度和工件旋转速度过大,切向锯切力和表面粗糙度反而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