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9篇
航空   351篇
航天技术   4篇
综合类   27篇
航天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6 毫秒
261.
局部喘振的发生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深入研究高负荷压气机的失稳机制,明确失稳先兆局部喘振现象的发生机理,总结了某跨声压气机在均匀进气不同工作转速下失稳过程的实验结果,继而对其在进气畸变条件的失稳过程开展实验和数值研究.结果发现:在均匀进气条件下,局部喘振在低转速时并未发生,而发生于高转速情况下,推断局部喘振的发生与压气机叶根区域的相对高负荷有关.随后在高转速下降低叶根负荷,则局部喘振现象不再发生;而在低转速下升高叶根负荷,则局部喘振现象发生.所以得出结论,压气机叶根相对高负荷确实为局部喘振的发生条件.对于所研究的压气机,如果近失速点叶根扩散因子超过0.6,则会发生局部喘振现象.   相似文献   
262.
何鹏  董金钟 《推进技术》2017,38(4):751-758
为了研究S形扩压器边界层分离和二次流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进口边界层条件下的S形扩压器内流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边界层分离和二次流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边界层分离带来的大面积低速区显著地加大了二次流的强度和尺度,二次流又反过来会改变分离区的分布。S形扩压器二次流的发展可认为是两个弯道产生的流向涡相互对抗的过程,对于进口带有长等直段的方案,边界层更易发生分离,扩压器出口二次流最终发展成为"上抬涡"模式。此时总压恢复系数等于0.978,而总压畸变指数和旋流系数分别高达0.55和0.035,其气动性能明显劣于无长等直段的方案。  相似文献   
263.
为研究导流叶片结构尺寸对盘腔预旋性能的影响,采用RNG k-ε模型对导流叶片无量纲宽度为0、0.1、0.2、0.4、0.6、0.8和1.0的预旋系统在不同旋转雷诺数工况下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导流叶片能够提高喷嘴压比和温降系数,旋转雷诺数越大,提高的幅度越大;旋转雷诺数较大时,喷嘴压比和温降系数随导流叶片无量纲宽度增大而增大,无量纲宽度超过0.6后,趋于平稳.当导流叶片无量纲宽度在0~0.2范围内,总压损失系数随导流叶片无量纲宽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导流叶片无量纲宽度大于0.2时,总压损失系数随导流叶片无量纲宽度的增大基本不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64.
宋红超  季路成  伊卫林 《推进技术》2017,38(11):2479-2487
角区分离是制约压气机负荷提升的关键因素,叶身/端壁融合设计(BBEW)可有效组织角区流动,减弱或消除分离。为了研究融合宽度及其弦向位置两个关键设计参数对性能影响,采用经实验校核的数值方法对所设计原型叶栅及9种叶身/端壁融合叶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原型叶栅出口下游截面高损失核心区域的展向位置随攻角增大而逐步抬高;叶身/端壁融合叶栅融合位置位于分离点前、后对性能影响孑然不同:融合位置位于分离点前,叶身/端壁融合叶栅效果随来流攻角增加而逐渐显现,在+10°攻角下最佳融合方案可使14%展高处总压损失减小16.2%;但融合位置位于流动分离起始点之后会在全工况内增大损失。融合宽度则存在最佳值,应小于来流附面层厚度。  相似文献   
265.
可变面积涵道引射器对变循环发动机性能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析了变循环发动机前、后涵道引射器的几何调节方式,建立了变循环发动机稳态及过渡态数学模型,并考虑了前涵道引射器和模态选择阀门由于面积突变引起的局部总压损失,模拟了变循环发动机单外涵模式、双外涵模式及模态转换过渡态过程中,前、后涵道引射器面积对发动机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并与NASA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单外涵模式,放大前涵道引射器内涵进口面积会减小变循环发动机的回流裕度,但可增大风扇和核心驱动风扇级的喘振裕度;在由单外涵模式过渡至双外涵模式的模态转换后期,减小后涵道引射器外涵进口面积可减缓风扇压比的下降;建议前涵道引射器选择总面积保持不变而内涵进口面积改变,后涵道引射器选择内涵进口面积保持不变而外涵进口面积改变的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266.
为了研究粗糙度对压气机叶栅损失特性的影响,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三种雷诺数条件下表面粗糙度量级和位置对压气机平面叶栅不同攻角下总压损失特性的影响。叶片表面粗糙度通过贴砂纸的方式改变。对每种雷诺数,定量考察了由叶片表面贴砂纸引起的叶片厚度变化对叶栅攻角-损失特性的影响;对整体粗糙叶片,分析了四种粗糙度量级的影响;讨论了叶片表面局部粗糙度位置的影响。研究表明,定量比较损失时需考虑贴砂纸引起的叶片厚度变化,以加厚光滑叶片作为比较基准。粗糙度量级和位置对叶栅损失特性的影响与雷诺数密切相关,其影响趋势和程度在不同攻角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高Re数条件下,当无量纲粗糙度k~+≤14.6时,叶栅性能尚可接受,当k~+≥20.1时,可认为叶栅已基本失效。总体上,叶片前缘和吸力面粗糙度对损失变化的影响最大。Re=1.0×105,-0.6°攻角情况下整体和吸力面前部加粗糙度80μm时,总压损失值相比加厚光滑叶片分别降低了17.3%和23.1%。  相似文献   
267.
滑跑条件下短舱进气道地面涡数值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浩  李博  王成  蔡明轩 《航空动力学报》2018,33(7):1657-1664
针对滑跑条件下短舱进气道地面涡进行了三维数值仿真研究,分析了来流风速、滑跑速度和短舱进气道距地面高度对地面涡的影响,得到了地面涡的变化规律以及对进气道流场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滑跑速度的增加,地面涡会向下游移动,当滑跑速度达到一定值时,地面涡消失;短舱进气道距地面高度越低,越容易形成地面涡,随着短舱进气道距地面高度的增加,地面涡向下游移动;在风速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滑跑速度的增加,地面涡强度先增加后减弱。文中给出了滑跑条件下地面涡的分界线方程,可作为是否存在地面涡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68.
超燃冲压发动机不同燃烧室结构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带不同长深比凹腔结构(燃烧室)的二维超燃冲压发动机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采用迎风二阶精度NND格式求解二维欧拉方程,对流场进行冷态数值计算,能够更加清楚地捕捉、分析激波的特点,反映流场的状态和旋流特点;结果证明凹腔可以使流场中形成低速高压回流区,以达到燃料混合燃烧的目的。凹腔长深比对流场特性、总压恢复、燃烧室阻力影响显著。随着长深比的越大,凹腔旋流强度越强,总压损失越大,燃烧室阻力越大。  相似文献   
269.
带前输出轴直升机进气道侧滑特性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针对带有前输出轴直升机进气道结构特点,以实验的方法,在直升机飞行包线范围内,着重研究在侧滑角从0°到135°状态下的直升机进气道流场特性,测量分析了沿程静压分布、进气道出口截面流场畸变指数、总压恢复系数等进气道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这类进气道在各种侧滑状态下总压恢复系数较高,且与侧滑角的关系不大。但是进气道内气流分离的区域和出口截面流场畸变指数却与侧滑角的大小密切相关。其中在侧滑角为90°时,进气道出口截面流场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270.
燃烧室构型对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8种进口M数为2.5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模型燃烧室在各种驻点条件和燃烧总体当量比下进行了实验,燃烧室构型,燃料壁面注射,支柱注射,凹腔火焰稳定结构对发动机的性能影响进行了研究。一维简化模型进一步提出用于数据处理与分析,计算与实验结果基本上一致。对影响燃烧效率与总压损失的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